我对中国教育现状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陈岳琴 博士 2009年中国十大公益律师六艺国学馆馆长
作为一名公益律师,我关注中国公共领域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教育问题。通过对我的小学母校持续5年的跟踪扶持和观察,我在今年3月28日以一名公益律师的身份,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下意见:
一、义务教育应回归本位,精英教育要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用义务教育的资源办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和杰出人才难以出炉的双重恶果,二是教育作为最大的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现实却让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经费,人为造成教育的城乡和区域不公平。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换言之,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福利,其主要任务是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接受教育,尤其是家庭贫困人群。所以,义务教育是底线,是最起码的教育,它显然不等于精英教育,甚至也不等于优质教育。但是,自从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法》二十多年来,尤其近十年,我们看到,义务教育的资源被大量地挪用办“精英教育”——重点中学、重点小学、重点大学、重点班级,国家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倾斜扶持这些重点学校。
当前社会屡禁不止的“择校风”,实际是家长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的努力,与学校试图办精英教育以迎合家长的需求之间的双向互动。显然,这是一种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应该通过市场的价格杠杆来调节。但是,很遗憾,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用“择校费”、“赞助费”等灰色交易来完成的。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支付更多费用无可厚非,也当心甘情愿。但是,这部分“择校费”、“赞助费”并没有进入学校正常的财务核算,他们大部分被放入学校的“小金库”、“帐外帐”,用来搞教职工福利,这就出现问题了,也就是说这部分钱没有被用来投入教育。建设学校的钱都还是国家财政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于这些学校教师福利待遇好,能够吸引到优秀师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这些学校便有了品牌效应,无形知识产权。国家和政府也更加重视这些学校,财政投入就会更多。于是,这些重点学校、名校就走上了类似精英教育之路,至少家长的期待是这样的。问题是,这些重点学校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智慧去搞精英教育,他们唯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做作业,多练习,熟能生巧,在升学考试和政府教育质量监测中,拿到好的成绩。于是让家长和学生苦不堪言的课业负担问题,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还不得不周末和课余时间让孩子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搞得孩子们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于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都纷纷戴上了眼镜,甚至有的孩子上学一年就带上眼镜了!他们竟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快乐童年为代价,来打造所谓的“名校品牌”!而那些培训班,基本搞的都是超前教育,把初中高中的内容提前教给小学生,甚至学前孩子,比如奥数就是典型一例。而这些培训班也因此与各名牌学校结成了“唇齿相依”的共生共长的关系。
问题是,学生和家长这么努力拼搏了,是不是就有锦绣前程了呢?答案却让人失望,先别说上好大学,仅仅想上个好中学的梦想有时都难以实现。我住在海淀的一个小区,那里的业主41%是北大清华毕业的,按说他们的孩子应该很聪明,读个好点的中学没问题,可是,经常有家长跟我说,我都快要被逼疯了!六年级刚开学,就开始没完没了地赶考,差不多要考十几所中学,春节后差不多尘埃落定。几家欢乐几家愁,到了四五月份还没有接到好学校通知的,家长只有投资移民了。希望哪位有心人做个研究,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导致全家移民国外的数据到底有多少?这是一股热潮,但它给中国带来的人才和资金外流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
我的观点,既然学校搞精英教育,品牌教育,那么,你们能不能把这些超前教育的内容安排到课内教学呢?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孩子们有周末和课余休息的时间!要知道他们都还在长身体!怎么可以常年累月一天都不休息!既然你们吸引到了最聪明的孩子和最优秀的教师,那么搞超前教育已经具备条件了,那就名正言顺地搞好了!可是,政策又不允许,这些重点学校用的教材同样是义务教育大纲要求的教材,可是用义务教育的教材来培养精英人才,可能吗?
这就出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减负”,“反补课”,可是越减负担越重,因为,学校不让早自习不让晨读,那只有在家里读课外读;学校不让上校本课程,只有周末到外面去上,这样孩子的负担不就更重了吗?更有意思的现象是教育部门不让学校向家长收一分钱,否则就是“乱收费”,结果孩子们除了那几本免费的义务教育教材,什么好书都看不到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的大包大揽的均贫富”现象,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我们的教育却不允许有一部分人先尝试精英教育?
另一个问题,国家财政只有“一碗水”,给这些重点学校投入多了,必然投入其他学校就少。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教师的工资,其他财政投入则少之又少。本人持续关注扶持的浙江省松阳县大东坝镇中心小学(松阳县希望小学,那是我小学五年级读书的母校),2006年财政支付除了教师工资,只有每年生均72元的公建维修费,用于修理坏旧的桌凳。因此,该校出现了25年没有什么变化的状况。2006年1月9日,本人访问该校时,发现该校的孩子们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在零下2度的严寒冬天,221位住校学生居然没有一床垫被,两个孩子挤在一张90公分宽的床上睡觉,(中间用尺子画一条分界线,以免孩子们争吵),寝室和教室都没有暖气,没有学生食堂,孩子们从周一到周五都只能吃从家里带的霉干菜,他们一周几乎吃不上蔬菜,更不用说水果牛奶鸡蛋。全校273名学生,仅有一间18平米的图书馆,藏书仅3125册,而且破旧不堪,离《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生均20册的标准还有一半之遥。孩子们上信息技术课用的电脑都是社会捐赠的淘汰产品,大部分不能使用。与25年前相比,这里的操场只增加了一道围墙,至于音乐美术等教学设施设备,离相关标准也相差太远。
2006年1月9日本人对松阳县希望小学11位家长的座谈显示,省里每年从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公建费生均60元/人,按照标准配置的话,资金缺口150万元,当年共有22个教师,1个职工,人均年收入仅2万元。
艰苦的条件留不住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松阳县希望小学2005-2008年四年共流失40多名优秀教师,2006年一年该校五年级数学老师就换了4个,优质生源也随之流失,2009年大东坝全镇6-11周岁学龄儿童1128人,在大东坝镇中心小学就读的仅699人,外流429人。
2010年2月调查则显示,该校生均公用经费2009年提高到350元,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日常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仅3个,比规定标准要求的6个少一半,而且电脑配比等设备比较陈旧落后,电压不稳。该校目前仅有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没有行政楼和教师宿舍楼,操场完全不符合标准,饮用水经常停水,教室经常停电。到了夏天,孩子们得忍受没完没了的蚊虫叮咬。
而教师却常年超负荷工作,由于90%以上学生寄宿(680人),教师要24小时轮流监护学生,却没有补贴,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宿舍管理人员。
相比较,一份北京某小学新校区的介绍材料上面却写着:“占地32900平方米的土地上打造的精品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充足、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图片展示了宽阔的大操场、报告厅、运动中心、排练厅、数字教室、游乐区,文字介绍有“八座简约的建筑”、“高效的生本课堂、精致的教室文化、独特的艺术设计,让校园充满了想象、生机、童趣”、“超前的网络建设、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数字教室、专业的创作空间”、“现代化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高科技的消防安全防范装置”、“亮丽的人文景观、开放的活动区域,情境化的设置,童话般的色彩”、“这个崭新的校园即将成为800多名学生学习的乐园”。
同样长在红旗下,同样是国家财政支持的义务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支付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导致各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严重不公平。比如,浙江省教育厅2004年11月19日发文强调“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主体是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各地义务教育的投入,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建设标准基本统一、教师工资待遇也基本一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公平。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最大的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费用,不能把包袱扔给地方财政、尤其县级财政。象浙江松阳这样素以耕读传家的传统农业县,农业税又免征了,你让县财政拿什么钱来支付教育费用?浙江尚且有10多个这样的贫困县,西部地区,那岂不更多?
解决办法之二:由市场承担精英教育。上文我们看到,本该由市场杠杆调节的精英教育,却由国家财政来承担了。这就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而公众依然怨声载道。显然,国家提供的义务教育只能保证你“有书读”这一基本福利,如果你想上好学校,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对不起,只有自己掏腰包到教育市场上去购买,这就是私立学校应该承担的任务。我们知道,在美国,私立学校都是好学校,但是学费昂贵,当然他们用奖学金来吸引一些因家庭困难上不起私立学校的优秀学生。美国教育的成功,其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当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能够为民众提供免费的优质教育敢情好!我们双手欢迎!问题是,你把本应投入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用来办精英教育、优质教育,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这就根本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人民是不会答应的。结果是我们的“优质教育”、“精英教育”也没有办好。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私立教育承担起精英教育的重任,通过市场机制发展私立教育,目前我们叫它“民办教育”。在此,建议《纲要》“(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增加“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教育的实质差异体现在家庭教育,精英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纲要》应加强政府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纲要》中我们注意到,“家庭教育”是被遗忘和忽视的一块。仅在“学前教育”中写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但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家庭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育产品的实质差异体现在家庭教育,而非学校教育。前两天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特别佩服苏老泉教子有方,唐宋八大家里他们家居然占了3席,太厉害了!还有如近代的梁启超家族,他们家的孩子出了4位院士呢,怎么出来的?家庭教育出来的。我还看到杨振宁教授在一次讲话中说,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那项创新研究成果,灵感来自于《孟子》,而他的父亲在他很小就显露出超人的数学天赋的时候,却没有让他直奔目标,而是请一位古文老师花两个暑假时间辅导他学完了《孟子》。有句话“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可见,家庭教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功能被严重忽略。一方面,大部分家庭父母双方都要上班工作,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教育,现代化、商品化的急速洪流,又把每一位家长卷入到过山车似的快节奏生活中。上班族中的每一位都几乎无暇顾及孩子教育。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我把孩子交给学校了!”结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老师找家长谈话,家长特有挫折感,周末就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实际就是为了提高分数。这样,家庭教育就成了学校分数教育的延伸,其应有的品德养成、良好习惯养成、尊老爱幼、亲情教育等等这些应由家庭教育来完成的任务,没有能够完成。还有的家庭,把孩子扔给老人甚至保姆管,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另外,家庭教育还包括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课外教育、周末教育等等内容。大家都知道,钱学森先生生前五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那么我们先来想一想,“杰出人才”到底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呢?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我们认为“杰出人才”首先要有独特的禀赋,这是先天形成的。我们不能忽视天赋和遗传对一个人成功的影响。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杰出人才,那么,从找配偶选对象的时候就该考虑了,父母的遗传基因对孩子的智力、体力、情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除了先天禀赋,后天教育也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书香门第熏陶出来的孩子,父母言传身教出来的孩子,其意志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看问题的视角、眼界胸怀都跟一般孩子不一样,容易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也就是说,三岁以前的教育是最关键的,它将影响决定孩子的一生。而三岁以前的教育是家庭完成的。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纲要》中对家庭教育惜墨如金,却在大学教育中大谈“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问题是,大学生都木已成舟了,你再来对他们进行精英教育,是不是还来得及?是不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就有希望成为杰出人才?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我们的国家财政却大量投入大学,尤其重点大学,搞很多工程,遗憾却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人才。相反,很多大学生,读完大学本科就出国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就留在国外,给外国人打工了。清华大学89级水电专业某班24个学生,目前留在国内工作的只有6人,其他全出国了。我们的重点大学,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精英教育,人才全为别人培养了。因此,建议在“学前教育”之后增加“第 章 家庭教育”,强调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并习得良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技巧。同时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引导家长、社会、政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在此,我们建议国家开展《家庭教育法》的立法工作。
三、 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把“教育现代化”搞成了“教育西方化”,完全摒弃了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好的内容和方法。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炸下产生的中国近代教育,过于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却把我们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粹——人文教育像垃圾一样给扔了。记得当年张之洞他们提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看来,我们基本是“西学为体,中学不用”了!结果,我们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机器零部件一样标准精致却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教育产品,这样的教育产品怎么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所以我们的整个近现代教育,是该反思自醒了!孔子,作为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其“因材施教”的方法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了3000弟子,其中72人成贤,这样的教育经验是值得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推崇借鉴的。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的教材“四书五经”,近百年也无人问津了。过去读书人人人皆能倒背如流的“四书五经”,现在中国十几亿人中,能背下来的还有几个?但是,我们却深切地认识到,“四书五经”对于杰出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至少在中国是这样。它们是精神食粮,没见过不吃粮食能长出健壮体魄的人。所以,我们目前的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定要改革,把“四书五经”作为学校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养成君子品行,才能谈成材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我们的经济并不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经济,毒奶粉、毒大米,假酒假药黑月饼什么的,都是因为市场主体没有道德,惟利是图的结果。这样的市场经济只是沙堆上的城堡。而那些手握重权的政界“精英们”,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却整天热衷于权钱、权色交易,结果纷纷落马。这方面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他们都是教育失败的案例。
重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四书五经重回学校,童蒙养正,让孩子们一个个都长成谦谦君子,栋梁之材。为此,本人于2008年开办了六艺国学馆,对孩子们进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培训,去年,我们引进吟诵这种在中国私塾和官学系统流传了近3000年的读书方法,引导孩子们每天晨起吟诵四书五经半小时。一年下来,效果很明显,家长学校孩子都喜欢。今年夏天,我们与中华吟诵学会和松阳县教育局合作,在浙江松阳创建了第一个“中华吟诵示范区”,全县320多名中小学语文老师全部接受了中华吟诵学会的吟诵师资培训,开学后,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引进了吟诵教学,用的教材就是我们六艺国学馆汇编制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孝弟三百千千》吟诵读本,每天半小时,一年时间孩子们就能把这些内容背完,六年时间,四书五经就能背下来。我们的目标是“让四书五经重回学校、让吟诵重回课堂!”在此,我们建议在《纲要》“坚持德育为先”章节增加“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吸取营养,把经典文化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我曾经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八年,参与过未成年保护立法和青少年维权,还在国家审计署工作过四年,审计过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现在我是一位公益律师,我关注中国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的一些问题。我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希望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材。今天我来参加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希望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我们的教育面临的挑战。我的一位师长对我说“中国引领世界潮流已成定局,但是引领30年还是引领300年,关键看我们还能不能拣回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经典文化。”我想拣东西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我们对这件东西的价值有足够的重视,俯拾皆是,俯拾即可。
谢谢大家!
更多信息欢迎访问六艺国学馆网站:www.liuyizhis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