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美——陈岳琴博文

                                                     

                        谁不说俺家乡美

                              陈岳琴 博文 写于2012120日至24

                               (一)百年港口

金华办完案子,119日晚上七点多才到家,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见,匆匆洗漱就睡了。

第二天一早七点多才醒过来,窗外已经很亮,听到了那熟悉的黄鹂鸟的啼叫,真想看一眼那几只漂亮的黄鹂鸟啊!起床,打开门,那连绵不断的山,那碧绿的水,扑面而来。空气是那么新鲜,小鸟的叫声是那么清亮熟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是我熟悉的家乡,生我养我的故乡啊!

港口村应该有几百年历史了吧,门口的那两棵老樟树,已经被列为古树名木,牌子上写着树龄130年,还是一对连理枝呢。我相信这两棵老樟树见证了港口村的历史。还有钓鱼岭和石佛岭上的两条历经千年的茶马古道,更是港口村悠久历史的见证。

港口村因处在小港河口而得名,小港河与松阴溪在此处汇合向东流入瓯江。早年陆运不发达的时候,大量的物流人流是依靠水运来完成的。我的父亲早年就是一位船运工人,把松古盆地出产的大米、烟叶等运到温州,换回盐、虾米、带鱼等。港口村因为处在松阴溪和小港河交汇处,成为一个交通要道。经常会有不少船只、木排、竹排等在黄昏的夕照中停靠在码头,船工有的在乌篷船里歇夜,有的就借宿到我爷爷奶奶的木房子里。住宿费很便宜,连带吃饭才收两毛钱一个人。不过他们经常会带好吃的食物与我们分享,还会给我们讲旅途中各种有趣的见闻。

童年的记忆雾蒙蒙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公路上汽车多了一些,水运少了。父亲也改行回家种地当农民了。这时的港口村安静了不少。记忆中的港口充满了鸟语花香,尤其到了暮春时节,那馥郁芬芳的丁香花,让人心醉神迷。蜜蜂嗡嗡地在耳边萦绕,天气暖洋洋的,人昏昏欲睡了,就躺在路边的草地上花丛里睡一会儿,这是春困。醒来的时候,会听到不远处山泉水丁丁冬冬的滴水声,一泓清澈的泉水在满满地往外溢水,泉水清冽甘甜,每天用木桶挑几挑回家做饭,煮的饭香喷喷的。(最新资料显示,松阳的水质位居浙江省之首。)记忆中松阴溪里的鱼也特别多,那时候一家七口粮食不够吃,父亲就去河里抓鱼。经常是鱼当饭吃了。前两天在合肥,客户招待我们吃一条巢湖里的野生鳗鱼,勾起我对家乡美味鱼宴的深刻记忆。小时候,我可是天天吃这些味道鲜美的野生鱼呢!

自从上学后,我好像是一步步离开家乡,越走越远了,很少能赶上芳香扑鼻的丁香花开时节,父亲也早早离我们而去,我们很少能吃到家乡河里的野生鱼了。

但是,每年春节,总是美食的大会餐。糖糕、发糕、青糕、黄米果、油泡豆腐、冬笋、香菇、山粉丸子,还有鸡鸭鱼猪肉、青菜黄芽菜香菜菠菜芹菜菊花菜,玲琅满目,怎么吃也吃不完,而且味道特别鲜美。离开松阳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总是对松阳的美味佳肴垂涎三尺,大抵春节也都会回家过年过把美食瘾。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我就回到了老家,堂兄嫂们轮流坐桩,请我吃饭。轮完一遍,差不多也就该回北京了。

                           (二)老房子要拆迁

今年回家过年的亲戚特别多,因为我们的老房子因50省道拓宽要拆迁了,安置地在河对面的包岭脚,大东坝镇政府已经在那里三通了。对于延续了几百年的陈家香火堂,大家都是依依不舍,重土难迁啊!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准备了猪头、整鸡、猪肉、年糕、香烛、黄酒、鞭炮什么的祭祀祖先。大年初一晚上,我召集陈家的孩子们开了个联欢会,先认读香火堂牌位颖川郡陈氏考妣一脉宗亲,提问抢答颖川郡在什么地方?有答福建的,有答内蒙古的,有答东北的。只好提示他们在中原,最后知道在河南,至于河南的什么地方,就再也答不上了,只好告诉他们在河南淮阳,就是《诗经》里的陈风所在地。当年周武王分封列国的时候,把他的女儿嫁给舜的后代胡公满,并赐封地赐姓陈,在今河南淮阳一带。

胡公满可是个美男子,所以我们陈姓后代个个浓眉大眼,个子也是高高的。虽然不少因为种地,晒得黑黑的,穿着也没什么讲究,但是都显得很帅气。这就是遗传的力量!历经三千年而不变,就像那竹子长出的春笋,最后拔节生姿的都还是那摇曳多姿的茂林修竹。

然而今年的春节气氛并不欢快,一片愁云笼罩着村庄。县政府发文拆迁补偿每平米只有160-350元,还是1996年的补偿标准,而新建房子每平米的造价起码在1000元以上。(对比近期承办的香港曾老太在北京的一个拆迁案,一平米补到三万多元,真是天上人间啊!)村民去县政府上访,至今没有回音,我也给松阳县政府发了律师函,告之新的拆迁条例规定要参照市场价补偿,不能使被拆迁者生活水平降低等等,对方却回复说关于拆迁补偿标准的文件在新的拆迁条例实施之前,160-350元每平米的补偿标准合理合法。看来,不起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说实在的,我很踟躇,不愿意起诉家乡的政府,可是,堂兄弟姐妹们也给我很大的压力,他们说我们陈家祠堂几百年才出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律师,难道为了别人的利益据理力争,自己的亲人反而撒手不管了?所以我肯定得管!这样拿定了主意。

不管有什么困难,大家还是对新房子充满了期待。大年初一,陈家祠堂的一百多口人浩浩荡荡地去包岭脚下看了新址,指点江山,包括房屋朝向间距层高等等,大家议论一翻,然后回家继续过年。

我也有个户头,但是盖房子还是第一回,有点摸不着头脑。先得找人设计吧,然后找建筑公司盖房?还得请个工程监理盯着?还要装修?总共得花多少钱?只有暑假时间带了月月回松阳盖房了。一定要装冷暖空调和热水,不然春节回家过年实在太冷了!啊!明年春节可以在自己的新房子里过年了,心里美滋滋的!

迁到包岭脚虽然离开了自己童年时代的房子,但是那里离小港河更近,夏天可以直接去河里游泳洗衣服,想想还是挺好的。

                     (三)钓鱼岭觅踪

大年初一,按照老家习俗要登高望远。尖武建议登门口的钓鱼岭,大家一致通过。于是我们一行7人从港口桥头沿着钓鱼岭古栈道上山。

古栈道全部青石板铺成,保存完好。我用相机把这条古栈道全程拍摄了下来。路边有一株白梅疏影横斜,花开得清雅动人。还有一棵柿子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像大红灯笼高高挂。尖武意兴风发,摇树不止,想摇下几个柿子美餐一顿,柿子们却纹丝不动。尖武只好作罢,转移目标冲我说,大诗人,你要把我刚才摇柿子树的场面写进诗里才好!不能老是梅兰竹菊。我答应过会儿爬完钓鱼岭写首诗送他,补偿他吃不到红柿子的遗憾。路边还有很多野茶树,树形高大,茶叶阔绰,味香浓,是茶中极品,每年我都要回家采摘一些带回北京当私房茶喝。过一会儿,到了半山腰,那里有一些水田,小时候我们每年夏天要在这里拔猪草、割稻。尖武说有一次一只蚂蝗盯在他的腿上,咬出好多血。我们还想起小时候曾经在这里放牛、砍柴、采摘覆盆子、野山查等野果,那时候的我们,生存状态跟野生动物差不多。路边还有15亩自留山,母亲遗留下来的,尖武说要把它种上葡萄,酿制葡萄酒。尖武最近对酿酒有点着迷。一路攀登一路回忆,很快到了山顶,这里原来有座古凉亭,倒塌多年了。前几年曾经想捐点钱重修,却被陪同的乡长说动,把钱捐给了大东坝希望小学买书。这次一看,门头上的石雕好象也没了。尖武提议也许可以在这里恢复修个六艺至善茶馆,是个好主意。这个凉亭叫如钓台,建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了。据说是东汉的严子陵到过此地,所以称如钓台,钓鱼岭也因此而得名。

站在如钓台俯瞰港口村,松阴溪和小港河如两条碧绿的玉带缠腰,飘摇向东而去。俗话说曲水有情,松阴溪在港口村恰恰是转了个180度的大湾向东流入瓯江。记得2006年春节去云南怒江看三江并流奇观,怒江在丙中落那个180度的回眸一瞥,可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汪永晨还拍下了好多照片拿去义卖呢。

极目远眺,港口村如一块翡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在烟雾迷蒙中,鸡犬之声相闻,野叟溪童隐约可见。钓鱼岭上访仙踪,绿竹扶疏伴老松。玉带缠腰双曲和,炊烟袅袅逐溪童。《壬辰新春赠舍弟尖武》,那个溪童就是曾经的尖武啦!

可惜,门前的那块雷达滩已经被非法采挖一年多,向有关政府部门投诉也没有任何消息。一块积存了几千年的风水宝地,眼看就要被坐吃三空了。记得2007年在松阳举办“2007中国公益律师培训班时,我们也曾登上钓鱼岭。当时绿家园的汪永晨站我边上启蒙我现在的河流与你小时候的河流比,什么时候更绿?我马上回答现在更绿!因为那时松阴溪受松阳造纸厂污水的污染,河水呈黑色。后来造纸厂被关了,河水就恢复了碧绿。但是汪永晨的意思可能是提醒我河沙正在到处被采挖。是不是需要提起一个公益诉讼,才能制止松阴溪河沙到处被采挖的局面?这可是我们的母亲河啊!

    下山是从横山村穿过,沿着松阴溪河岸徒步走到西屏。原来钓鱼岭是一条松阳通往云和的古栈道,五十年前还很繁华呢,如今沉寂了,但是却保持得非常完好。在此特分享李德贵老师几年前在《新松阳》发表的一篇文章。

 

    旧时,通云和县是一条红绿相间的古道。出松阳县城济川门,过赤塔桥,经横山,越钓鱼岭,进小港,继越梦岭,即入云和县境,全程70公里。50多年前,古道仍然热闹繁华,常常可见到出门客背着行囊,来去匆匆。而毗邻的云和人,肩挑自己的士特产,经古道从西屏换回粮食或烟叶。那时候古道成了两地人的生命线。如今交通发达,致使古道萧条废弃,残缺不全,象钓鱼岭那样保持完整的古道已不多见。
    笔者从县城住南出发,携家人悠悠穿过掩映在古樟翠竹中的横山村,步人两边青山相夹通往钓鱼岭的石经古道。听涧水淙淙,观山花野趣,沿古道幽然而进。到了钓鱼岭脚,那鹅卵石砌平坦而又蜿蜒的大路,被全部是青色的石板铺成的石阶取而代之,石阶两边古松参天,松涛滚滚,草木深深,把如今人迹少到的古道遮得严严实实。我一鼓作气向上攀登,盘旋至山顶,山顶上的古樟高大挺拔耸入蓝天。
   
古樟下的那座古凉亭,四周围墙基本坚固,沉默着的石大门上,刻乾隆五年庚申(1740年)冬建字样,至今已有265年。门框两边分别雕刻喜鹊采梅”“猴攀仙桃图。亭顶椽瓦已塌了一半,有的柱梁也摇摇欲坠,亭边的茶铺已倾圮多年。旧时古道上每隔5里路左右便设一凉亭,凉亭边上有庙宇或施茶铺,供过住行人歇息,并免费提供茶水等服务,茶铺主人以耕种周围山地和附近农户的布施为生。早年,见暴风雪来临,特别是连续多日下大雪,高山的麋鹿、跳麂之类野生动物就会来钓台凉亭避灾。亭边茶铺的主人好心地为它送草送水,供它吃喝,直到灾情过去才又送它返回大自然,这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如今已成了天方夜谭,现在连乌鸦、喜鹊也久违了。如今铺堂朝天,仅留断垣秃墙。茶铺虽然人去楼空,但仅存的半间古亭仍不失为稀少行人歇脚的好地方,凉亭内外的墙壁上涂满了来往客人到此一游的记录。

    站在凉亭外的山巅上,环顾四周,万峰竞秀,千壑争流,富饶神奇的松古盆地被重亘叠叠的山峦环抱着,欢快奔流的松阴溪从西向东穿越其中,钓鱼岭古道由北向南蛇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时聚时散,未泯的童心也随之飘然,脑际浮想联翩。
   
这里为啥叫钓鱼岭?家人忽然提出一个问题。她的提问打破了笔者的沉思。登山俯瞰,寻迹觅踪,让史实说话。山路南面的港口村,依山傍水而建,点缀在茂林修竹之间,古人对村落的选点、布局和建筑风恪顿有讲究,对村头的水口要求更为突出,把它视为村庄的重要窗口和护村符,预示着它的吉祥如意和美好未来,而这块宝地上的村落同时拥有小港之水出口注人松阴溪、港溪相汇的双重水口,溪流潆洄,白帆点点,景色秀丽。此处不是与桐庐县富春江滨东汉严子陵隐居垂钓台十分相似吗?仿佛宋代范仲淹在台下建严祠,下临七里泷峡谷就呈现在眼前。蓦地抬头,凉亭南面石大门上方的匾额上石刻如钓台三个苍劲有力的阳文横书大字映人眼帘,两边各有一个模样相同的人物石刻像民间传说那是姜子牙太公的人像,他到过此钓鱼台。原来钓鱼岭是按钓鱼台来取名的。
   
走出如钓台凉亭,继续沿古道南行,一步一步住下走,一日气走完数百级青石板铺就的石阶,回首北望,古道恰似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梯,真是不是天都,胜似天都,深有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触,走下天梯如释重负。猛然想到国际知名科学家、诗人程良骏的谆谆告诫:要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古道上的一草一木一石,爱护这里的一尾鱼一只鸟一头兽。

 

 

                     (四)灯盏盘、松阳麦豆饭

爬了两小时山,该吃中饭了。二姐家招待我们吃灯盏盘、松阳麦豆饭,我们欢呼雀跃。

几分钟时间,灯盏盘就被一抢而空。接着开始正餐,吃松阳麦豆饭。这是用麦豆、火腿、冬笋、糯米焖制的饭,堪称美味佳肴。一般要到春三月豌豆上市时才吃得上,想不到二姐有心,创造条件让我们春节吃上了麦豆饭。四美具,二难并。酬谢主人最好的行动就是把她做的美味吃光!哈哈!想把李丹老师去年写的诗《松阳麦豆饭》吟诵给她听,可惜找不着了。只好用自己的《和李丹老师松阳麦豆饭》充数。写诗可以不用下厨而换得美味佳肴,何乐不为?又是一年好景光,松阳麦豆饭飘香。豌豆新笋和籼米,腊肉鲜菇伴糯光。新柴添火情绵绵,旧锅焖饭意长长。欣喜乡亲烹美味,游子魂梦已回乡。一吟就知道,有几个地方平仄押得不对,只好以后再改了。

二姐还谆谆教诲晓玮做麦豆饭的程序,原来她是现身说法,要女儿学会了厨艺在北京做给我们吃。在吃文化的熏陶下,晓玮的厨艺可是长足进步呢!居然已经成为东田(外婆的老家)家酿酒的第四代传人,在北京跟尖武舅舅琢磨着酿出好几坛松阳家酿酒了呢!

吃完麦豆饭,大家在花园里晒太阳。岳美先给大家拉二胡《八月桂花香》,说是考过二胡六级了。恩,老爸的二胡继承得不错。上得了舞台下得了厨房,难能可贵。二姐夫的外孙女宣宣用纯正的童声唱了一首《映山红》,刚上小学一年级,就上校园是大歌手了。尖武以六艺至善艺术团团长的身份,当场宣布录取宣宣为团员。她的母亲晓玲也想当团员,开始亮嗓子了。但是我们要求她学会吟诵后才能入团。接着,二姐夫表演了杨式太极,我表演了洪式太极,二姐表演了陈式太极。互相切磋一下,说我的根没扎下去。今年重点扎根吧。可惜大姐一家在北京过年,不然她要表演什么式太极呢?

 

                                    (五)咏雪斗诗

正月初二,一大早起床,哇!外面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鹅毛大雪还在沸沸扬扬地下着。整个世界都变得安静祥和!月月、陈洪、张子杰他们堆了个雪人,要借我的红围巾给它围上,还戴了个塑料桶当礼帽,挺有绅士风度呢!我正安排三个小家伙摆POSE拍照,却不料他们趁我没有防御工事突然向我发起了猛攻,我一面躲避一面顺手抓起雪团反攻,终究寡不敌众,激战十个回合举手投降了。

看着漫天的飞雪,意犹未尽,让小平给全体六艺诗社的社员发出召集令,每人吟诗一首以上,不限韵,限瑞雪兆丰年的主题,好诗有奖,新浪微博直播。一会儿工夫,牟广丰司长就从北京发来了一首《忆秦娥》沧桑阅,人间万事何足介。何足介,半亩方塘,一弯新月。功名利禄都抛却,今宵胜过神仙夜。神仙夜,弦歌摇落,漫天飞雪。我步他的韵和了一首《贺新春》,弦歌摇落漫天雪,凤舞龙飞送瑞节。酒美梅新春意好,纤尘俗物都抛却。这时,王克勤从陕西发来了去年玉兔已成雪,散在人间。今宵白龙风千仞,冰花漫卷。我将祝福道于雪,玉雪随龙风,风雪千里,直当与君听。过会儿,尖武蹒跚学步发来了《春雪.乡居》龙吟飞雪潇潇降,素裹青檐慕绿塘。更有胡琴添暖醉,谁家煨芋飘糊香。他一定是想起了小时候一个下雪天的场景。这时古琴老师孙知从合肥发来了她的诗素瓣银柯映牖白,孤山伴鹤与云裁。稀声倾耳清无际,绿蚁开樽谴诗怀。”“好诗!再来一首!场面已经挺热闹了,寒香何寂历,清弹与歌吹。山斋无所事,携琴入翠微。啊,携琴入翠微!隐士风度!诗思实在敏捷!我一边当拉拉队队长怂恿她再来五首,限瑞雪兆丰年五字韵,一边只好跟上一首凑数新年好大雪,祥龙送瑞节。梅里一声笛,惊破三秋月。孟祥龙看到诗里有他的名字,来了一首打油诗一二三四五,冬笋锅里煮。笑饮北国风,恭贺南来主。冬笋是他前两天杭州办案时一大早去农贸市场买的,每到一地办案,不逛商场逛农贸市场,有乃师风范!是个好徒弟。张栩月更是添油加醋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二百五。孟祥龙居然回复好诗!孙知说最后一首吧!马上到家了。原来她在去她爱人家拜年的路上。江湖晴霭同芝瑞,杨柳和风并葳棰。陌头春信仿佛谁,墨香绕几染轻梅。我正想怂恿她继续努力,争取夺诗魁,并企图抛砖引玉瑞雪兆丰年,千山醉卧眠。竹篱茅舍里,歌舞复繁弦。一直在磨刀霍霍向遂昌土鸡的李丹老师,六艺诗社社长,这时耐不住技痒,一边狠批我的第三首诗此首空泛,第一句是俗套话,无诗意,第二句不古不今,与第一句无法构接,判你重写!一面自己就扔掉评委不当,开始吟诗。李丹老师真堪当李白的兄弟!他很快就吟出了五首五绝:(一)瑞团圆欢守岁,爆竹声声沸。华夏又腾龙,梅花歌雪瑞。(二)雪新年龙报捷,万户家门洁。纳福喜迎春,江南千里雪。(三)兆不知何世界,鸡叫炊烟绕。石径上空山,五云传瑞兆。(四)丰欢歌心低萦,诗赋嘴边浓。画卷思民本,常怀五谷丰。(五)年春联增秀色,灯火接长天。亲友如相问,屠苏送旧年。一气呵成,外加一首《辛卯寒假女神童张栩月随母陈岳琴来访,有赠》出版诵吟十岁时,两条小辫扎绸丝。新衣着地爬楼道,笑倒老翁牵手迟。生姜老的辣,我们都不敢班门弄斧了,不过判我重写的任务还得完成,于是摇头晃脑,很快填出一首《一剪梅》与起首的《忆秦娥》呼应:祥瑞新春入翠微,远岫生云,细雨吹梅。云中谁递好音来?柳絮飘飘,凤舞龙飞。风雨同舟钓客归,雪里笱梁,菊瘦鱼肥。蓑衣箬笠挂篱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哎!江郎才尽,躲进被窝背《千家诗》充电吧!

 

                       (六)邂逅农民诗翁周笃老先生

正月初五,尖武回北京了,我们正遗憾缺了一个名角,李辉发来短信,说他们村子里第二天要演出松阳高腔。天哪!想了好几年都没看到的松阳高腔,居然要让我看到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回复明天见!一边开始安排人马。最后选定月月、叶梅、陈洪和小平跟我去。可以跟着姑姑看大戏,那是对他们平时努力诵读经典的奖赏。顺便联系高亭村的周笃老先生,想顺路去给他拜个年,周老先生93岁高龄,属猴,依然耳聪目明,在电话里很高兴地欢迎我,还说要请我们吃中饭。可以跟老先生共进午餐,我喜出望外,满口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就出发,租了车子向松阳的最高峰进发。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蛇行,越进越深,风景也越来越好。层峦耸翠,上插云霄。几户人家,散落在田间山腰,炊烟袅袅。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海拔500多米的高亭村,找到周笃老先生的家。

去年清明节回松阳,李丹老师请喝茶,在座的有诗人汤光新,聊到松阳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他立即推荐了周笃老先生,说他读过几年私塾,诗歌写得挺好,已经92岁高龄。第二天早晨六点,我就让陈艳开车带我去采访周笃老先生,陈艳是我侄女,曾在高亭小学教过两年书,请她当向导再好不过。见到周老先生,只能是震惊92岁的耄耋老人,耳聪目明不说,居然能把《岳阳楼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而且用的是松阳话!通过交谈,才得知老先生小时候在高亭书院读过三年半私塾,是一位来自龙泉的先生教的。高亭处于松阳、遂昌、龙泉三县交界处。周老先生虽然只读过三年半私塾,但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部分《诗经》、《古文观止》、《资治通鉴》选篇,而且大部分文章都能背下来。他们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背诵,先生并不讲解。第一天诵读,第二天一早,先生就要求他们用毛笔字把前一天学习的内容默写出来。学习的量差不多是一天一篇《孟子》的速度,这样的学习效率和速度是惊人的!整本《孟子》三万四千字,共分14篇,每篇约2500字,也就是说他们每天差不多要背诵2500字!而我们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又能学多少呢?小学六年要求背诵的古诗词是80首,初中三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是50篇。想起台湾的王财贵教授在他的《百年震撼》演讲中提到的胡适之的学生唐XX提到他童年时代学习国语的经历以及与新学堂学生的对比,12岁那年,当他已经背完了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甚至把《史记.项羽本纪》9200多字一口气背下来的时候,那些在新学堂读五年级的同龄人却还在读丁叮当,上课铃声响,我们上学堂。上次采录,老先生用松阳话给我们吟诵了诗词文赋各体古诗文各两篇。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儿童时背诵下来的,其平长仄短不仅在诗词中表现很明显,就是在古文中,表现也非常明显。在此,我还要由衷感激的是松阳话,由于是古音,所以入声字发声呈现非常明显的短促音,这在吟诵中表现非常明显,而在古诗词创作中,可以说沾尽了便宜。在北方普通话语系中,由于没有入声字,所以,他们要写诗只能死记硬背入声字谱,而我们松阳人写诗吟诗,只要用松阳话翻译一下,就知道某个字是不是入声字。为此,北京语言大学的音韵学家王恩保教授非常羡慕我们,建议我把女儿放在松阳呆几年,一定要学会松阳话。

有时候觉得上帝是如此的公平!小时候在村子里上学,一二三年级十几个孩子在一个破旧的祠堂里上课,只有一个代课的乡村教师,复式班小学。她教完一年级再教二年级,教完二年级再教三年级。语文数学体育画画唱歌,全部由她一手教。而十几个孩子来自村子里被松阴溪和小港河分流出来的三个部分,分别说三种不同的方言,我们陈姓说松阳话,河对面曹姓说汀州话,竹蓬那边说丽水方言。三种语言在一个教室里流通,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每个孩子都会说三种方言兼普通话,相当于学习了四门语言。据说,多学几门外语大大地有利于智力开发,经常看到报纸报道某某神童精通几门外语,大家都很惊奇,却想不到原来这再简单不过,把几个说不同语言的孩子放在一起让他们自由交流就行。从中得出两点,一是学习语言需要环境,如果有语言环境,一种语言口语部分几个月就可以掌握;第二,学习语言,首先是从听开始,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跟着鹦鹉学舌即口。看看周围孩子学英语,每周去辅导班学一两次英语,先背单词,后讲语法,再阅读、写作。学了几年,还是不会说英语,方法完全错!而我们松阳的孩子,每个周末都在赶场上英语辅导班,家长却要求孩子在家里也说普通话,结果把学习松阳这门外语的大好时机给错过了,长此以往,要不了几年,松阳话就该断绝了!我们的教育,错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官方要求讲普通话,就把方言全给扔了。可是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的方言,语音体系,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而汉文文字,只有五千年,普通话,才短短一百年!无知者无畏啊!

Anyway,先庆祝本人在一个学期里学会了一门本语三门外语吧!相信她对开发本人的智力大大地好!而这些开发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完成的!感谢上帝!

 

回过头来说。车子到了周笃老先生家,老先生居然在房间里看电视,戴着一副眼镜,不知是近视镜还是老花镜?见到我们,老先生很高兴,跟我们握手拍照。显然,老先生作了充分的准备,要给我们一些新东西。他丛抽屉里拿出了他的诗集《钟山周笃诗选》,居然集结了两册,一册是1993年出的,由丽水地区瓯江诗词学会编印,一册是20003月浙江省丽水地区诗词学会编印的,老先生在扉页写着给有培孙惠存,20115,从自序中,我们了解到周老先生的身世,他出生于诗书门第,余自求学年代,就爱诗歌,爱读唐宋诗词,常得大伯绍濂夫子之教益,大伯系清光绪时,科举出身,善嘱文,尤工诗歌,故尝求教门下。后因日本侵华战争,七七事变,激起全国人民震惊和愤怒,抗日团体纷纷成立,吾也因之辍学,遂参加县文工团,以诗歌为武器,搞救亡工作,对诗歌从未中辍,惜因战乱,所有作品,均散失无遗。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余考入浙江省乡村师资培训后,在农村任教数年,直至解放后第二年,因家庭食口渐多,身不由己,遂辞教从农。在漫长岁月里,亦时有吟咏,但在十年浩劫中,又付之灰烬,今所集者,也不过是拾零回忆之作;由于读书不多,对古典文学浏览甚少,故吟咏多取材于街谈巷议、方言俚句,其中所集,多系经历感怀或吟当今盛世,籍以陶冶性情,不拘于格律规范。然在山乡辟野,作为一个农民诗翁,尽属寥寥无几,倘蒙爱好诗歌,社会贤达之士,能屑一顾,给以指正为幸。松西周笃于九三年钟山草舍

翻看其诗,抄录几首分享:《田家即事》斗柄东移春又来,乡村人事日相催。农时呼伴晓星起,耕罢牵牛带月归。布谷知春鸣快乐,田蛙群奏响声雷。眼前展示农家曲,争取丰收劲百倍。这样的农事生活是我多么熟悉的画面!另一首《老讴的自述余有感而作(古风)》途遇一老讴,佝偻行复止。伫立在道旁,衷情诉不已。自言生五男,男多何足喜;幼怕养不大,日夜襁褓里,成长各自图,华堂夸乡里。酒肉不为味,衣着相攀比,夫妻暖锦褥,儿孙厌糖饴。苦哉我老妇,饥寒却无被,屋角方寸地,食卧何异豕。社会五包者,尚然得照理。我有子有孙,何以不及彼。叨叨泪纵横,鸣咽惊人耳。闻者尽咨嗟,多子反累你。这是对不肖子孙的控诉,模仿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再一首《琴技初识》手按琴弦谱五音,得心应手自分明。急如铿锵刀戈击,缓似流莺百啭声。哇!周老先生还会抚琴呢!不知他的琴放哪里了?这首明显是从千家诗的《蚕妇吟》里化用而来了。

老先生还拿出一本《高亭村志》,作者周笃并书,二OO三年仲秋月,原来这本村志居然是周老先生亲笔撰写!其中小楷书法果然精湛老到!我也正想着写一篇《港口村志》呢!可以借鉴一下写些什么。

吃中饭了,周老先生自己上桌,吃一碗粥,夹点青菜豆腐,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一碗,自己站起身去盛第二碗,神态怡然自得。看他的精神面貌,我想老先生一定能活过百岁呢!

吃完中饭,老先生来了兴致,要给我们读书。我们马上把餐碗收拾掉,摆上《古文观止》。老先生说他最熟悉《滕王阁序》,我们翻到450页,小四号的蝇头小字,老先生居然能看得清清楚楚,他用松阳话一气给我们读了一遍,然后还讲了几句王勃的身世,说他少年天才,十几岁去看他父亲途中经过滕王阁遇到阎伯屿大宴宾客,王勃最年轻,坐在最末的位置上,但是他自告奋勇要写这个序,结果千古留名。当读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时,他开始回忆他的儿子,说他儿子五十多岁就死了,这就是命啊!他长长地叹息,为他早逝的儿子叹息。我也长长的叹息,为我早逝的父亲叹息。我的父亲也是五十多岁就离我们而去了!要是他能活到周老先生这个年纪,该多好!我父亲也读过一年多私塾呢!是在旺山头山顶上的私塾读的,一年多时间,他学会了整部《论语》,而且能背下来。以前他还经常在我们面前说他读书的情景,子曰子曰的,父亲的书法也很不错,硬朗得很,每年春节大年夜头一晚,父亲就开始换上新装,准备笔墨纸砚,开始写春联。那一时刻,父亲很沉静,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儒生,而不是樵夫、渔夫或农夫。大年夜,他会拿出胡琴、笛子什么的,开始吹拉弹唱。现在回想起来,父亲应该是一位文人,这样的定位才最准确。我想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与职业官位学位什么没有关系。整理父亲的遗物,我拿走了他那管秃毛的毛笔和老旧的砚台,二姐拿走了他的那把二胡,大姐拿了把算盘,尖武弟弟拿走了那把锡做的酒壶,小妹把那管已经开裂的笛子带去了美国。这就是传承。而我不仅传承了父亲的铁嘴钢牙硬笔头当了出庭律师,而且还循着子曰子曰的读书声办起了六艺国学馆,传承吟诵这种私塾里的读书法。

我们学着周老先生用松阳话大声诵读《滕王阁序》,我要求每个人这几天要把《滕王阁序》背下来,以答谢93岁高龄的周笃老先生的教诲。告别时,我按照松阳的风俗,给老先生包了个压岁红包,我想把他的岁压得牢牢的,长命百岁。我还想借周老先生的诗集和《高亭村志》,复印一份珍藏,虽然只有一本,但老先生还是欣然应允,我一定要保管好他的这些宝贝,到时完壁归赵!

                      (七)寒门贵子李辉、国家级非遗松阳高腔

离开周笃老先生家,李辉已经和开面包车的司机一起来接我们了。李辉的家在山乍口村,离高亭村十里路。很快到了李辉家,是山区农村的土木结构房,墙是泥土夯的墙,楼板是木板铺的。(上次在聊城运河博物馆看到这种夯墙的盖房工艺五千年前就有了,现在盖房都是垒砖块,简单多了。我想过不了几年,这种夯墙的工艺也该申请非遗了!实际上这种土房冬暖夏凉,很适合人居的。遗憾新农村改造把他们全拆了。大家也都觉得砖房比土房漂亮气派,就像麦当劳比土鸡蛋洋派一样。)李辉的父母出来迎接,五十多岁,是非常厚道的农民,但是一眼就看出他们都非常聪明能干,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在这么高的山里,这样的农民家庭,却培养出了李辉这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而且还是研究《诗经》的博士呢!李辉是李山老师的弟子。李山教授可是启功的弟子!一直感叹,一直好奇,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出这样的人才?

等到看完了松阳高腔,再结合刚才看到的周笃老先生,就知道谜底了。

先说看松阳高腔。没戏看的年就像没过年一样,这是自小形成的记忆。小时候过年,从正月初五开始,村村演越剧,轮流看,一直看到正月十五,什么《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十五贯》、《五女拜寿》、《唐伯虎点秋香》、《王老虎抢亲》、《柳毅传书》,都是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经典越剧。我们的美学素养、艺术熏陶就是这样看越剧完成的。再一次感谢故乡给予我们的深厚的艺术营养!在我远离家乡到北京后,发现自己无师自通的是越剧,加盟海文越剧团客串票友后,发现自己的越剧唱得字正腔圆,有如宿成。原来就是五六岁开始每年过年听越剧听来的早教。这种越剧的腔韵,已经深深植入脑海,就像电唱机一样,到时播放。近几年本人涉足吟诵领域,很快脱颖而出,更得益于越剧的行腔功底和百转千回的韵味之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卫东教授对此总结说,中国音乐只有戏曲完整保持了传统音乐的元素,其他领域几乎全被西化了!而吟诵作为有三千年历史的经典美读法,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视听练耳(张卫东教授语),当然成为戏曲民歌的源头。因此,从越剧跨到吟诵只需要轻轻一跳。

松阳高腔已经有500多年历史,被认为是浙江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流传在松阳县玉岩镇白沙村和枫坪乡周安村,可谓藏在深山人不识,我们都从未看过松阳高腔。这次有幸一睹芳容,实乃快意!

这次山乍口村委会响应党中央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召,请周安高腔剧团来村里连演三台戏。能容纳几百人的大会堂座无虚席,走亲访友的临近村民都赶来看大戏,过年的气氛浓浓的。

台上已经开演了,是武戏《赠金剑》。虽然舞台有点简陋,灯光服装道具都差强人意,但是,唱腔却非常嘹亮动听,我想这可能得益于高山深谷清新的空气和空旷的空间,他们平时练声肯定就是在这空谷回声里完成了。那个演武生的全身披挂上阵,跟京剧里的武生扮相差不多,做念唱打,基本功挺扎实。台下交流,才知道他是松阳高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大水的大儿子,在周安剧团演戏已经35年了,属于台柱子的地位了。他平时在深山冷壑从事采松香的劳务(松阳的松香占到了全国市场80%的份额),握一握他的手,很粗躁,一看就是干粗活的。可是,在舞台上,他的表演却是那么传神。我由衷地称赞他你是一位艺术家!(对于这样的台柱子,政府真应该把他们保护起来!可是听说政府总共只给了他们三万元补助。他们可以在每年茶商大会的时候放掉几百万元的焰火,却舍不得多花点钱去扶持这帮在艰难困苦中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民艺术家!)

晚上演出的是《贺太平》,讲朱元章开国的故事,六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那个张乌,听说历史上记载他就是邻近的义乌人,演得妙趣横生。那个砍柴的场景,演得太逼真了,而且很贴近观众的生活,包括我曾经的砍柴经历,所以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主演张乌的是周安剧团的团长吴发仲,是吴大水的小儿子。吴大水老先生不辱使命啊!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衣钵,把松阳高腔传承了下来。台下交流,得知他平时的职业是道士。

他们说松阳高腔起源于唐朝松阳道士叶法善,他游月宫带来了高腔。我不知道叶法善是否登天游过月宫,但我知道他是唐朝唐玄宗等五朝皇帝的法士,他在皇宫里接触过大量的歌舞宴乐,后来告老还乡带回松阳不少乐曲,包括《霓裳羽衣舞》、《月宫调》等等。如果松阳高腔传自叶法善,那将近有1300年的历史了。

不管怎么说,松阳高腔能够在这云雾缭绕的高山之颠世代相传至今,实在是文明的一大奇迹!这些演员也农也艺、口耳相传,他们居然能演出20来本经典曲目,除了前面两本戏,还包括《摇钱树》、《三状元》、《卖水记》、《合珠记》、《耕力山》、《鲤鱼记》、《八仙桥》、《夫人戏》、《黑蛇记》、《火珠记》、《玩花记》等,其中的代表曲目是《夫人戏》,听说要演四夜,每夜演出在四小时左右。这么长的戏,唱腔念白都是口耳相传,记在心里,没有剧本,也没有记谱。问他们怎么记得住这么多这么长的台词唱腔?他们回答说平时记不住,上了台就想起来了,就象走一条熟悉的路,沿着路走去就行。我想这是典型的图象记忆、右脑记忆!

因为接连好几天演出,好多演员的嗓子都哑了。感觉他们一些新演员的发声方法不对,都用嗓子在发音,所以很容易哑。告诉他们要用气发声,教了他们几个发声练习的要领。但是,不敢多教,怕破坏了他们原汁原味的传承。我想接着张卫东教授说的一句话是只有在这高山深谷,传统文化才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没有被西化!实际上,包括过年这样传统的习俗,也是在农村保存得比较完整,有过年的气氛。在城市,大年夜基本上是到餐馆吃饭,回家看春晚,然后睡觉。而春节期间,县城里也再没有戏看,松阳剧院都被拆了,传统文化荡然无存。人们一色的穿西装、吃麦当劳、开汽车、用手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来看还说不好是幸还是不幸。至少有不幸的一面,当然也有幸运的一面。

李辉显然也很兴奋,跑前跑后的。他对台上的那个乐队特别感兴趣,因为他在北师大昆剧社乐队吹笛子。我也跟着他跑到后台去看他们吹拉弹唱。一帮农民,却个个身怀绝技,有拉二胡的,有吹笛的,有吹唢呐的,还有笙、箫、长中短号,锣啊鼓啊磬啊钹啊铙啊,应有尽有,很齐全呢。一个戏班子演员加上伴奏的,共有四五十号人。他们周安松阳高腔剧团成立已经35年了!

我让小平把两本戏全程录象,带回北京让中国音乐学院的修海林教授好好研究一下。

看戏到十一点才结束,吃过宵夜睡了。看完戏要吃宵夜,这也是传统。

第二天一早起床,问李辉为什么会选择研究《诗经》?李辉不答,他带我去看了他们李家香火堂。这座老房子已经有三百年历史了,雕龙画栋,造型精美,做工精细。李辉说他们李家祖上也有进士及第,还有县里赐的牌匾呢!听说松阳高腔的第四代传人就是他们山乍口村的李姓,后来才传到周安去的。难怪李辉这么有艺术天赋,记得暑假他到我办公室来,无师自通地看着琴谱就把《阳关三叠》给弹出来了,而我却花了三次课跟着老师也步也趋才学会。他的越剧基础是来自小时候母亲给他播放的越剧电唱机,最近学的昆曲则是在越剧基础上的深化了。

我想是所有这些先天和后天的遗传积累,造就了一位《诗经》学博士!

临走时,李辉给我们演奏了昆曲《牡丹亭》里的笛子伴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笛声悠扬,如诉如怨,配合昆曲那一步三回头的行腔,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

用的曲谱刚好是张卫东老师编的《昆曲》教材。李辉说,张卫东教授全身都是宝!一点不假,除了教昆曲、京剧、越剧,张教授还会古琴、堂会、等等,最近我听过的是他在北大讲的《夫孝,德之本也——孝经的诵念》,他用传自国子监吴鸿曼先生的大明官话教我们吟诵《孝经》,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堪当绝学。

回北京了,李辉的笛声久久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层峦耸翠奇,梅里三声笛。朗朗风雅颂,寒门出贵子。送给李辉吧!李辉很快回复酬雅春江含远黛,山远雾初开;为赋登台句,遗君不自在。吟啸莫解语,解语恐伤怀;不作高山望,故人何曾来。我想请他送我一份张卫东教授的教材复印件,作为交换,我送他周笃老先生的诗集和高亭村志复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