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陈下古村落寻根
陈岳琴 2013年11月12日
沐浴着灿烂的秋光,我和摄影同学王鸿滨、滕燕亭,从丽水国际摄影节赶往松阳,驻足陈下村,这个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古村落。
我以东道主的身份,交代他们:“拍出大片才能到别的地方去!我的《港口村记》会采用你们的大片!”胡萝卜加大棒,出不了大片是不可能的!而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别的地儿就都别去了,好好拍拍这个陈下村吧!
因为这个陈下村,已经有五百年历史了,更因为我的根,就在陈下村!这里是我们港口陈姓的宗祠所在。据嘉庆壬戌年《陈下陈氏宗谱》记载:陈下陈氏的始迁祖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陈伯玉(1482~?,圭公),由西屏陈巷迁居松阳廿二都吕潭陈下村,“时以浙东倭寇惊扰,戎马交驰,羽檄分飞,不怀于城,避居陈下,是为发祥所由来也。”
当然,我们知道,祖先们择地而居都讲究风水,陈下村在五百年前能够为我们的祖先选中,自有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或者叫风水。
首先,陈下村“青峰万叠,山环水抱”(引前《陈氏宗谱》语),是一个依山傍水之地。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水,因此,古人选择栖息地都是“凭水而居”。陈下村因为在松阴溪沿岸,有山有水有田地,寻找生活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成为我们陈氏祖先的首选。另外,陈下村整个村形呈船形,中间宽两头尖,一棵410年的古樟树像一根竹篙稳稳地将这艘船停靠在岸边,这意味着此地顺风顺水,是一方风水宝地。
先祖们选择陈下定居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寻求神灵的护佑。在陈下村河对岸西南的陈旺山上,端然坐着一个石佛,虽天然形成,却巧夺天工。据民国《松阳县志·卷一》记载:“石佛岭,在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前有巨岩如佛,故名。向为由县至府通衢,石磴崎岖,殊艰行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曹立身捐俸修砌平坦,行者便之。下有普陀庵、白坛岭、白鹤岭。”
作为一条官道,石佛岭一定是当年科举赶考以及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的文人雅士们必经之道,面对青山绿水,峰回路转,他们喷涌而出的诗思留下了大量吟咏题赋,传世的就有20多首,且看[明]邱云霄的一首《石佛岭》:
漫忆重游地,空悲逐世纷。
野花欹受露,斜树半迎曛。
石磴回青嶂,肩舆度翠云。
六经成话柄,孤剑负明君。
该诗采自顺治《松阳县志·卷一》,据此书记载,“邱云霄,字凌汉,号止山,福建崇安人,明嘉靖间(1522~1566)松阳训导,宣平知县。著有《南行集》四卷、《东游集》四卷、《北观集》四卷、《中山集》十卷。”可见邱云霄是位饱学之士。同时可探知,这条石佛岭古道在500年前就已经人来人往、繁华热闹。
不过,我想先祖们选择陈下定居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陈下位居交通要道,村口那棵古樟树底下,是一个古渡口。过去从石佛岭古道下来的旅客,都是坐渡船到陈下,从陈下的一条蜿蜒古道走到吕潭,再从吕潭坐渡船到对岸去丽水温州。根据1996年版《松阳县志》记载,遂昌到丽水的公路1932年才开通,在此之前,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是依靠船运,外加肩挑手提,走山路,也就是古道。对岸陈旺山上那条石佛岭古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条古道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6年东瓯国与闽越国之间的那场战争,战败的东瓯国王“摇”带领四万国民举国北迁至合肥舒城(过去叫“输城”),古道因“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段历史在《后汉书》、《处州府志》、《松阳县志》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到公元199年,当时东吴的会稽郡长孙策派兵征服东瓯国,析章安县西南设松阳县和永安县,这条古道就成为了官道,类似于现在的国道吧!作为这条古道延伸去往永安(今温州)的一部分,陈下村前的这条古道,也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样一条近山近水的茶马古道边安居乐业,显然成为上佳之选。
除了陆路,陈下村还因为紧邻松阴溪而成为水路的交通要道。过去从温州丽水到松阳遂昌或从遂昌松阳去往丽水温州的商船,沿途都要经过陈下,因此,陈下曾经是一个桨声灯影、帆船点点的热闹繁华地。如今,公路开通了,山路和水路都退出了历史舞台,陈下村因为与公路隔着一条河,少人问津而变得沉寂,掩映在了一片茂林修竹里。近年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纷纷外迁,如今,全村只留下22户人家,72位村民,却留下一大片老态龙钟的老房子,他们像一个个老掉牙的耄耋老人,寂寞安详中述说着曾经的无上风华。
这些老房子一律的土墙灰瓦,内置梁木结构,土墙灰瓦主要遮风挡雨,栋梁则用于承重和构建起人类居住的空间,包括厅堂、天井、下牖、左右厢房、灶间、后壁等等,是典型的中原杆栏式建筑风格。建造这样的房屋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封顶礼,首先要挑与主人相合的吉日吉辰,然后要挑选“后继有人”的父子树或兄弟树作为顶梁之材。砍伐这棵树的人妖四世同堂或父母子女双全、夫妻和睦者,砍下的这根梁木不能着地,要裹了红布一路搬运到楼顶,上面要挂上五色布和五谷袋,意味“五谷丰登”,还有木榔头和松枝等,梁木上还要用红纸贴上“金玉满堂,紫微鸾驾,添丁发甲”以及封顶时辰等。封顶时辰一到,则鞭炮齐鸣,一只公鸡要作为祭祀,主人要向房屋的四周抛洒红枣、花生、桂圆、糖果、硬币、馒头等,下面会有很多人“抢馒头”。这时,经过严格筛选的四个人就会齐心协力把这根订梁抬起牢牢地封在房顶。据说这个封顶礼俗传自中原黄河流域,这也印证了我们陈姓的祖先来自河南颖川郡望。
实际上,我们陈氏的始祖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裔,找到了舜的后裔妫满,封为陈侯,奉守舜的宗祀,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赐封地陈(在今河南淮阳一带,过去叫颍川郡)。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就姓陈。陈地的风俗是“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汉书.地理志》)。陈地地处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结合地带,东面和南面便是群舒等蛮夷,西面靠近楚国,所以在文化上受长江流域文化影响较深,敏感、轻灵,俗信巫鬼,其文化以鸟为崇拜对象,简礼仪而重巫祠,体现出浓烈的巫文化特色;其俗善歌舞,民风浪漫、开放而自由。这些文化特色在《诗经·陈风》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见李山《诗经新注》)
《诗经.陈风》共有10首,首首都是精品,有写东湖荷花的《泽陂》,写月下美人的《月出》,有写原始歌舞的《宛丘》,有写男女欢爱的《东门之池》。
我们先来欣赏《诗经.陈风》第一首《宛丘》:
子之汤兮①,宛丘之上兮②。洵有情兮③,而无望兮④。
坎其击鼓⑤,宛丘之下。无冬无夏⑥,值其鹭羽⑦。
坎其击缶⑧,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⑨。
译文如下:
“你的舞姿回旋荡漾,舞动在那宛丘之上。我是真心爱慕你啊,只可惜没有希望。
敲得鼓儿咚咚响,舞动在宛丘平地上。无论寒冬与炎夏,洁白鹭羽手中扬。
敲起瓦缶当当响,舞动在宛丘大道上。无论寒冬与炎夏,鹭羽饰物戴头上。”
第二首《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如下:
“明月皎皎出天空,美人娇美体轻盈。缓步慢走多妖娆,想她使我心焦躁。
明月皓皓挂天空,月下美人真俊俏。步履舒缓身婀娜,想她使我心烦恼。
明月高悬照四方,美人月下神采扬。缓步行来姿态美,想她使我心忧伤。”
[以上译注均引自王秀梅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
这几首《陈风》,大致可以佐证李山先生关于陈氏族人“其俗善歌舞,民风浪漫、开放而自由”的断言。
虽然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是这种浪漫开放自由的“陈风“却成就了陈氏族人如茂林修竹般”生养众多”。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陈姓人口总数在中国所有姓氏中排名第五,而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陈姓人口都是该地区省份的第一大户,基本上都能达到当地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以上,有的甚至达百分之二十多。因此,陈姓族群是一个枝繁叶茂、繁衍众多的族群,陈姓尤其适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等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而且由于陈胡公是一位美男子,所以他的后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个个都是浓眉大眼,这就是遗传的力量!
从陈风宛丘到当今陈下,历史已经迁延了近三千年,期间,陈国在春秋时期被灭,“陈本妫姓,武王太姬生子满,徙封于陈,遂以国为氏,春秋时鲁庄公五年有陈宣公抱乐器奔仕于齐,故齐有陈敬仲焉。陈之厥初,盖古虞太丘之后东汉仲弓之裔也。颍川郡名乃汉末曹操奉献帝徙都于颍,改号许昌,唐宋更名许州,地属河南陈州府,管辖国朝,仍号许州。”“陈之为族,遍于海宇,有居颍川、南阳、温州及江州泉州古域?者,分徙不一。” 我们这支陈氏祖先,“唐时为温州司户,忝军避地括之芝田黄岩坞资溪宝溪白桥者传世,元明祖时迁松之陈巷南勳。”(摘自嘉庆壬戌年《陈下陈氏宗谱》)
在我们这支陈姓族人中,除了始祖美男子陈胡公和声名赫赫的东汉太丘长陈仲弓,还出了一位松阳名士陈德询,“陈德询号少徵山人,博通经史,雅志高尚,独立不群,识者知其有倦风气,尤好山水,遇佳胜处,则延 ?遐想,思入风云,题吟务求精绝,一时名士多推重为当?膺荐不起,所著有《少徵集》藏于家,盖少徵乃括苍星次处士星数?,故所号著俱取之焉”。 (摘自嘉庆壬戌年《陈下陈氏宗谱》)
另外一位在浙西南深受尊崇的是清朝的陈十四夫人,名净姑,她从福建迁到浙西南后,与林姓夫人和李姓夫人结成三姐妹,仗义行侠,为百姓驱除妖孽邪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松阳等地的宗庙香火堂牌位上,都供奉有陈林李氏夫人,还有遍地开花的夫人庙,供的也是陈十四夫人,据说很灵验,与海上观音妈祖齐名。陈下村东面就有一个陈十四夫人庙,建于民国十七年,在陈下村对门山上的项山头村,也有陈十四夫人庙,据说在1942年日本军进犯松阳的时候,夫人就显灵,对方的马走到半山坡死活不肯上山,保护了在项山头村躲避日本鬼子的周围村庄好几百人的生命。松阳高腔有一本《夫人戏》,讲的也是陈十四夫人的故事,很长的一本戏,要演四天四夜才能演完。
而陈氏最有影响的贡献恐怕要数风靡全球的“陈氏太极拳”。
回过头来说,从陈下陈氏到我们这一代港口陈氏的五百年历史,经过了“伯仲义秀,应宗廷有,子文元景,承肇起家,正思明君”二十世,我们这一辈排行属“思”字辈,十八世,我父亲陈唐基属“正”字辈,第十七世,我爷爷陈关森属“家”字辈,第十六世,我太爷爷属“起”字辈,第十五世,叫陈起芝,我太太爷叫陈肇荣(名增荣),“肇”字辈,第十四世。
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港口这支陈姓香火堂是哪年从陈下宗祠分掰出来的,不过有一些重要证据证明我们港口陈姓迁于清咸丰年间。首先是听长辈们说从太太爷那时迁过来的。《港口陈氏宗谱》记载陈姓始迁祖是我的太太公陈肇荣,名增荣,道光乙未年生(1825年),娶五合纡林长青公长女为妻,生于道光乙未年(1825年)”,坟碑显示该林氏卒于同治壬戌元年九月(1862年),则太太公和太太婆至迟在1862年前就已经迁到了港口,应该在清咸丰年间(1831-1861年),则至今150-180年历史。我那个曾经卖古渡传票的小木屋,建于清咸丰年间,至今至少150年历史。这个仅有8.2平米的小木屋,楼上是我的堂堂叔邦富家的,邦富跟我父亲是堂兄弟,可见这座小木屋至少是我太爷爷手里修建的,听老人说是我太太爷爷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迁到港口时盖的,太太爷爷至今一百八十八岁,则这个小木屋至少是一百五十年的老屋了。另一个间接证据是门口那两棵连理的香樟树,2003年政府有关部门挂的古树名木牌子测定这两棵树树龄130年,则至今树龄140年整。这两棵香樟树是我们港口村的风水树,我相信是我们陈姓祖先迁徙到港口后特地种在家门口的,如果这样推算,则我们的太太爷爷迁徙到港口至少140年历史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港口这支陈姓是从陈下村迁徙过来的,这是确凿无疑的。
小时候每逢过年,先父总会用大请盘托了猪头、整鸡、豆腐、面条、酒和香烛,去陈下宗祠祭祖。我们也要跟着父亲去给祠堂的祖先牌位磕头,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过年环节收到父亲包的压岁红包。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孩童来说,去宗祠祭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放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一阵阵青烟升腾而起,在烟雾缭绕中我们仿佛看见祖先们坐满了桌子在吃美味佳肴。这种幻象又庄严又刺激,《论语》说:“祭神如神在”,每年大年夜的宗祠祭祖仪式,就这样以一种礼仪的习惯力量,几百年传承不断,让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阔别家乡几十年后,在现代文明的滚滚洪流中,没有迷失方向,蓦然回首,就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家,认祖归宗。
这次陈下采风,我们整整呆了一天。在那一片茂林修竹间,在那棵410年历史的香樟树下,在那一片葱翠欲滴的白茶园边,在那一幢幢述说着无限心事的老房子里,我久久地徘徊,不舍离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短歌行》,用中央美院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吟诵调吟出来,在陈下村,除了些许豪情,更增添了一丝淡淡的乡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今年是我离开家乡整整二十年,如今,我又回来了,回到陈下村,抖落二十年的风霜雨雪,带着我童年的记忆和梦想,来到陈下村。我想把它做成一个“中国吟诗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陈下可依啊!这里山清水秀,这里阡陌交通,这里竹篁幽幽,这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没有雾霾,没有喧嚣尘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案牍劳形。这里,可以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
我要把那帮诗朋词友请来做我的邻居,争取请到一百位文人雅士吧!把那些没有人住了的老房子变成“宛丘阁”、“泽畔居”、“凤凰台”、“太白楼”、“杜甫草堂”、“竹里馆”、“采菊屋”、“清照轩”、“玉娘榭”、“苏子舟”、“稼轩亭”,他们喜欢谁的诗词就住哪间房子。我将教他们吟诗作赋,有“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吟诵调,有越剧读书调,还有清末状元吴承仕先生的国子监诵念十三经读书调,还有松阳书院读书调,我将以我先父陈唐基为松阳书院读书调命名。我们还可以琴棋书画,品茗论道,太极摄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我相信这里将会很快形成江南一个有影响的文人雅士圈——陈下中国吟诗村,简称“陈吟村”。
看!我的诗词老师李丹先生已经捷足先登,他去陈下村转了一圈就吟出了十一首七绝!
陈下村吟(七绝11首)
李丹
1.陈下村
山村犹似一仙家,
门户不关风景佳。
西舍东邻飞笑语,
浓情脉脉撒心花。
2.古屋
野藤匍匐挂泥墙,
斑驳披离吐露霜。
和睦村民居古屋,
坐听松涛话朱梁。
3.古樟
古樟得地结知音,
五百余年韵味醇。
乌鹊南飞三匝绕,
幽思难忘是骚人。
4.溪桥
溪水清清泛绿波,
潺潺奏韵好风多。
艄公古渡成追忆,
入眼新桥车似梭。
5.茶园套种吊瓜
6.整齐茶树列畦田,
上有吊瓜似月圆。
今日农村迷望眼,
清泉绕绿几重山。
6.柿树
秋爽天高岭渐黄,
村郊柿树透红香。
万千丹果无人采,
留给鸟儿争品尝。
7.天井
堂中天井四周高,
清风入怀破寂寥。
宗谱翻开先祖到,
微风小院鸟声娇。
8.陈十四娘娘庙
十四娘娘领众航,
慈悲行善放灵光。
安民佑国龛中坐,
有愿能圆护八方。
9.村妇晚归
十月菜园萝卜香,
柱根肥大叶舒张。
提篮村妇归来晚,
野调无腔颂小康。
10.保护古村落
泥木楼房巷里藏,
井然有序历沧桑。
古村保护千山应,
文化长留野径香。
11.题陈岳琴博士林中起舞照片
风吹树叶似琴鸣,
野径林深四时春。
且舞且歌留雅韵,
诗村自建共高吟。

陈下人 摄影:王鸿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