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先生谈
古典诗词是怎样押韵的
李 丹
我在家中书堆中发现:我还保存有五十二年前(1962年9月26日,星期一)夏承焘先生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今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1教室给我们1963届四个班级上大课的课堂笔记。
这是夏老最后一次给学生上大课。此后,夏老不再给大学生上课了,他只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1966年改名为“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带2位研究生。这听课笔记,是“文革”大劫后的珍宝。
是的,夏老(1900—1986)1964年给我的一封信已在“文革”抄家中被毁。(信很短,基本上还能背出:“李丹同志:由蔡义江先生转来的信函收悉。严州中学大量古籍被毁,请你跟郑思补副校长联系。夏承焘1964.×.×”(具体日子已忘记了。郑思补副校长于1927年与夏承焘先生同在“浙江省省立九中”即今严州中学教书,他俩是老同事。夏老在“省立九中”(1940年改名“省立严州中学”)完成了姜白石词考证。那时,“九中”古籍藏书甚丰。1930年夏老离开“九中”赴之江大学中文系教书。1963年7月我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严州中学教书,此时严州中学图书馆几乎已没有古籍了,故我给夏老写了信。)
以下是“一代词宗”夏老给我们上大课时我认真记录下来的“原汁原味”的课堂笔记。他说:
中国的传统诗歌都是押韵的。
北宋时有本书叫《韵语阳秋》,又名《葛立方诗话》,有二十卷。这本书主要评论汉魏以来至宋代诗人诸家诗歌创作意旨之是非。其诗论旨在求风雅之正,以事理为要,而不甚论语句之工拙与格律之高下。这里所说的“韵语”,就是诗。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有“文、笔”之分。有韵的作品叫“文”,无韵的文章叫“笔”。在古典诗歌中,没有韵的很少,只有《诗经·大雅》中的《文王》篇。章太炎在评论五四时期流行的新诗时,他说过:“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在白话诗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正如日本和尚娶妻吃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何必称作和尚呢?”
韵的作用是什么?韵,表示停顿。韵在诗歌节奏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诗歌要有节奏,节奏是表情达意的,韵就是在适当的地方作短暂的停顿。
诗歌要有节奏。节奏的“节”,就是停顿。韵有两大特点:一是表示停顿;二是具有音乐性。
(一)古典诗歌的韵位
(1)逐句押韵与隔句押韵。
押韵一般包括两种:逐句句末的字押韵和隔行句末的字押韵。
逐句押韵,缺少变化,读起来比较单调。如七言古诗中的柏梁体。 什么叫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就称为“柏梁体”。当时连汉武帝在内,一共有二十六人,人各一句,于是成了一首二十六句的联句。这首共有二十六句的七言诗,每句都押韵,都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且有重韵。因系各人一句,所以各句前后,意不相属而逐句入韵。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柏梁诗》原文如下:“
柏梁诗 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乃得上坐。
日月星辰和四时。[帝] 。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武]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路博德]总领从宗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杜周]修饰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左冯翊盛宣] 。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陈掌] 。蛮夷朝贺常舍其。[典属国]柱欀欂栌相枝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据清沈德潜选《古诗源》卷二”汉武帝柏梁体原诗中的这些韵,是古韵,即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中的那些韵,而且都是平声韵,一韵到底。也就是说,这26个韵脚都是同韵字。这首《柏梁诗》中重韵的字有“时、来、材、治、之、哉”等6个字。这26个韵,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字是是不同韵的字,且在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新刊韵》中也已经给分属于两个韵部了:“时、治、之、诗、滋、疑、箕、危、其、持、罳、饴”等17韵为上平声“四支”;“来、材、哉、台、灾、梅”等9韵属于上平声“十灰”。但在唐代时,它们还是常被作为邻韵来通押的。如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柏梁台体”它具有几个特点:一是每句七言,没有五言;二是押平声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三是每句都要入韵,而且还要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四是前后句意不相属。 其后人仿作的“柏梁台体”,最有名的当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文如下:“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粬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饮中八仙”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南朝鲍照改七言诗为隔句押韵,为唐代歌行体的兴盛打下了基础。隔句押韵是古代诗歌的常式。
(2)句脚韵。即“韵脚”。韵脚是韵文句末所押的韵。脚韵要互押,也即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同一个韵部的韵字。
苏东坡有一首词《醉翁操》,在这首词中有这样的句子: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
△ △ △ △ △
这样多的句尾韵,大概是为了描绘音乐。韵即停顿。停顿如此多,是否好呢?在现在看来,停顿太多。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苏轼《醉翁操》原文如下:“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课堂笔记整理者按:《醉翁操》末字“怨”,为平仄两读字。《广韵》:“於愿切,去愿,影。又於袁切,平元,影。”)
(3)句中韵。
古典诗歌有许多句中韵。《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有两句:“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在普通话中说“牛羊”,在这里却说“羊牛”。有人说这是羊跳得快,所以说“羊牛”,这样理解就错了。牛,古代读nī,“古音尼”,这是句中韵。
让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怎样押韵的: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 △ △ △ △ △ △ △(古音读nī)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 △
此诗是双句用韵。即“期”、“哉”、“埘”、“来”、“思”是韵(句脚韵)。“役”是入声字,(《广韵》“营隻切,入昔,以”)“矣”是上声字,(《广韵》“于纪切,上止,云”)据古体诗押韵规则,历来平声韵总是与平声韵相通押,平仄两调的韵部是不能相通押的。因此“役”与“矣”不是韵字。而“知”、“栖”、“之”、“牛”、“之”,则是句中韵。
吴文英《宴清都·连理海棠》换片第一句:“人间万感幽单”,用三个韵暗示
△ △ △
我们停顿。感情异常丰富。这里的“间、感、单”,也是句中韵。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南宋吴文英(约1200—1260)《宴清都·连理海棠》原文:“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锦屏人妒。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障滟蜡、满照欢丛,嫠蟾冷落羞度。 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春盎风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凭谁为歌《长恨》?暗殿锁、秋灯夜语。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
(4)短柱韵。
王实甫《西厢记》中“忽听一声猛惊”,一句三韵,在剧情很重要处采取了
△ △ △
这种手法,这叫短柱韵。
(二)押韵
古典诗词都用韵。为什么要押韵?“押”字就是“压”。即要有重量、不可动摇。这就很有意思。
诗词的特色是有韵,韵要压得稳。清朝有人说韵是诗中的礎,礎不牢就会使诗塌掉。如李后主的一些词,韵押得好极了。
我还特别欣赏一首民歌:
娘饭香,夫饭长,兄弟的饭是刀枪。
△ △ △
三个韵切不可换。这三个韵把妇女在旧社会的命运都表现出来了。这是险韵,很奇。
诗词的押韵,要押得不可动摇,这就要“炼”。
(三)怎样炼韵
唐人温庭筠有《初秋寄友人》云:“闲梦正悠悠,凉风生竹楼。夜琴知欲雨,晓簟觉新秋。独鸟楚山远,一蝉关树愁。凭将离别恨,江外问同游。”
从前人说,这首诗好,可惜差半个字。如清代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尹文端公论诗最细,有‘差半个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按改句以“宜”对“欲”虽工矣,而“恰”对“知”又不工,仍差半字耳。
(1)险韵
险韵是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杜甫《喜达行在所》诗第二首:“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这个“人”字,妙极了。一不小心便成为鬼,这个“人”字不是平常的“人”。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杜甫 《喜达行在所》其二:“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公元757年旧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迁凤翔,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杜甫还有一个“人”字也押得非常好:“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本想已死,却还是人。其实是未见。这个很普通的字也成了险韵。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杜甫《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此诗作于杜甫定居夔州时,诗人把十年之间聚散流离之情,沉痛写出,从侧面反映了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此诗就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清照《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北宋张瑞义在他的《贵耳集》中说这个“黑”字,不是别人的,只能是李清照的。说这个黑字“不许第二人押!”晚清周昀叔有词云:“容易黄昏捱过,明朝又有黄昏。”这可以与之作注解。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声声慢》原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唐代韩愈最喜欢用险韵。当险韵押不上合适的韵时,他就用比喻来押韵。
有个故事:《咏红梅》要求用“牛”字。“红梅”与“牛”,这相差多远!这完全是不搭界的两回事。但有人却写出了:“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去放牛。”诗题是《咏红梅》,牧童居然把盛开的梅林当作桃林准备去放牛了,以“朦胧眼”、“错认”来写其错觉,这样写梅花之盛,胜过直写梅。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了这个故事,他还评论说:“牧童之眼,此曲也;若专咏梅花,便直矣。”
还有个故事说有人去看新娘子,要做首《催妆》诗,这是喜事。有人却要用最不吉利的韵来写诗,如“骸”字、如“埋”字。如有个人的诗中写道:“月里嫦娥玉作骸。”这是险韵。 再说个故事。扬州有个盐商,他很有钱。有一天,他邀请诗人聚会作诗斗韵,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古人的诗句,其中必须要有“红”和“飞”两个字,否则就要罚酒。轮到这个盐商时,他说:“柳絮飞来片片红。”话音刚落,爆出一阵大笑声。四座大叫“荒唐!荒唐!柳絮岂有红色之理?”此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他霍地站起,应声辩道:“此乃元朝人吟咏廿四桥之佳句,一点也不错!听我道来!”紧接着他脱口而出:“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自忆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其实,这哪里是元代诗人的诗,实在是金农急中生智,临时杜撰出来为那位盐商解围的。诗理绝处逢生,又增添了新意,众宾客听罢,佩服得五体投地。
(2)和韵,又叫“步韵”或“次韵”。
这个最难。什么叫和韵?指跟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别人的诗所押的韵来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①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②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③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和诗是跟别人唱和,按照别人的诗韵来写诗。你说难不难?
和诗,也有有自己和自己的诗的。如苏东坡《谢人见和前篇二首》: 已分酒杯欺浅懦,敢将诗律斗深严。 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败履尚存东郭足,飞花又舞谪仙檐。 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 九陌凄风战齿牙,银杯逐马带随车。 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 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 苏东坡在此之前,他还曾写过《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这些诗都是写雪的,是宋诗咏雪的代表作。北宋词人贺铸称赞为“冠绝古今”。
苏东坡又有《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看来像是原词,其实是他和别人的,这首词真是好极了。苏东坡和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
△
点是离人泪。”
△
最后几句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成了千古绝唱。
(课堂笔记整理者按:宋代章质夫《水龙吟·杨花》原词:“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和词看来是游戏,其实,它的构思技巧等,很值得我们重视。
苏东坡曾经和了陶诗的全部。他一共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在扬州,他曾经写过《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在惠州、儋州二地,则几乎和遍了所有的陶诗。
作诗要把顶好的字保留起来,用在最精彩的地方,在感情最激动的地方用。
(3)换韵
《孔雀东南飞》换了很多韵。一般是意思转了,韵也换了。
又有如西汉《艳歌行》(作者佚名):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揽取为吾袒。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未了两句,突然换韵,以引起读者的注意,示诗之主旨。这是“客子常畏人”之意。全首皆思归,归是常用的。正如“天地弟妹想围灯”,“灯、家、归”这是常用的。
换韵,另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更好: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末了突然一变,“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由平声韵变成了仄声韵。
(4)词曲中同部平仄叶
叶,在这里读“协”,就是押韵的意思。在词谱中,凡标有“叶韵”或“叶”或“韵”字之处,都表示该处需要押韵。
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上片“夫、书”是平声韵,“处”是仄声韵;下片“如、扶” 是平声韵,“处”是仄声韵。以仄声加深句子。词人在说:“跌倒了我会爬起,不用你来扶!”
(5)趁韵
趁韵又叫凑韵。作诗时为了符合押同一个韵部字的要求,给用上了虽然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字而意义却不贴合的字眼,这叫做趁韵。
苏东坡诗《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葵烧笋饷春耕。 “新城”是宋代时杭州的一个属县,就是今天的富阳县。“钲”不是简化字,“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状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有人说“钲”字用得不好。说是趁韵,说可以改。说“铜钲”可以改为“罗盘”,那是不可以的。因为“钲”是“八庚”韵,“罗盘”虽然是圆的,没有柄,但“罗盘”的“盘”是“十四寒”韵部,不同韵。苏东坡这首七律末字押韵的字“行、声、钲、清、耕”都是属于“八庚”韵部。
宋代秦观〔秦少游〕的《满庭芳》词很有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当年,杭州有一倅(副职官员,可理解为“副知府”)闲唱秦少游《满庭芳》,偶然误举一韵,云:“画角声断斜阳。”此时正值妓琴操在旁(此人为当时杭州名妓,她能歌善舞,还能吟诗作赋,卖艺不卖身,曾经红极一时。据说后来在苏东坡“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点化之下,终于大彻大悟而削发出家为尼),对倅说:“‘画角声断谯门’,非‘画角声断斜阳’也。”倅因戏之曰:“尔可改韵否?”妓琴操马上将秦少游这首“人字韵”的《满庭芳》改为“七阳”韵: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这位歌妓,才思敏捷,改得很好,但有些句子也改得不好,如“流水绕孤村”给改成了“流水绕低墙”。如“青楼薄幸名存”给改成了“青楼薄幸名狂”,如“襟袖上、空惹啼痕”给改成了“襟袖上,空有余香”。
2014.12整理于一悟书斋
(此课堂笔记整理稿,已经原杭州大学中文系1963届窗友应化雨、郑爽明、沈洪保、应守岩、张世欣、王湄若等学长共忆与审读。特致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