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汉乐府.陈岳琴吟张栩月学吟.叶嘉莹先生吟诵调 |

近日,叶嘉莹先生百岁仙逝的消息登上了热搜,挽诗挽联汇成了一片诗意的海洋,送别这位公认“诗的女儿”。我想这是对叶嘉莹先生最真挚的送别,也是她最喜欢的一种告别方式。 记得去年我在悼念“法界旗手”江平教授的文章中提到过,各界都有被公众广为认可的代表性人物,比如“诗界旗手”公推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最大的成就首推传播诗教。她以一己之力,四十多年的坚持,把中国古典诗词推广到大众层面,吸纳粉丝无数,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古典诗词热。这是无尚之功。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教育能收到如此成效,首先是她四十多年的坚持传教,我觉得她实际是把中国古典诗词当成了一种信仰。她就像一个传教士一样虔诚地传播她的信仰。不惜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网上流传她捐出了3568万元,几乎是她的全部身家。我的理解,她的捐赠,实际应该是她自掏腰包在传播诗教。记得她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她当年回国讲课的往返机票都是她自己出的钱。高校不是慈善机构,当今的高校也都是市场化运作的地方。南开大学为叶嘉莹先生建成了迦棱学舍,应该投入了不少钱,要维持这个学舍的运转,还需要一个不小的团队,这些都要花钱。叶嘉莹先生捐出全部身家,一方面表示对社会各界包括南开大学的感谢,另一方面实际是换了一种优雅、体面的方式,间接地表示“我不能白花你们的钱”,是一种自尊。这就是“真诗人”的优雅、体面、自尊。这也正是叶嘉莹先生那么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主要原因。你看她,一位历经人生沧桑的八九十岁的老者,往那里一站,碎碎念的都还是诗,是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诗不爱词呢?她的言谈举止着装,都是那么优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模样。她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首诗。 这种优雅,是她的学识、涵养、人生阅历等等的综合展现,是流在她血液里的东西,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拥有的,更不是天生的。 叶嘉莹先生在传播古典诗词的吟诵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印象深刻的一次是2011年第二界中华吟诵大会开幕式,安排在晚上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个大教室。几个来自小语界的“无知少女”,把预定每人15分钟的发言拖到了30分钟、40分钟、45分钟,轮到叶嘉莹先生压轴时已经夜里十一点多了。叶先生还是坚持到最后,把话讲完。不过,一到宾馆就开始发高烧了,组委会连夜把她送回了天津。那年她已经87岁高龄了! 根据2010年叶嘉莹先生在原中华吟诵学会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她的吟诵源于戴君仁先生。是她在加拿大教学的时候,听说了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吟诵,而且得知她在台湾大学的同事兼老师戴君仁先生会吟诵,而且有吟诵录音带在台大图书馆收藏,于是她写信给在台大的学生,复制了几盘戴君仁先生的吟诵录音带,给她寄到加拿大。她就对着录音带学吟诵。 戴君仁先生的吟诵调网上可以查到,通过比对,可以认定,叶嘉莹先生的吟诵调确实来源于戴君仁先生。 戴君仁先生1901年-1978年,浙江宁波鄞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专业,原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古文字音韵学家,他的吟诵传自幼年时期的私塾先生,也是我们六艺至善吟诵馆重点传播的吟诵调之一。 叶嘉莹先生还为中华古诗文吟诵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学生,南开中学的程滨老师。程滨老师会古琴弦诵《前后赤壁赋》、会唱昆曲、还能登台唱京剧,古典诗词也写得挺好,吟诵尤其好,是我国中生代屈指可数的吟诵大家之一。他的吟诵学的也是戴君仁先生吟诵调。戴君仁先生曾经在南开中学任教。我们六艺国学馆2011年出版的《孝弟三百千千吟诵读本》,其中千家诗部分请的主要吟诵者就是程滨老师,用的就是戴君仁先生吟诵调。 根据我国非遗标准,需要有80年以上脉络清晰的传承记录。据此,可以认定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是非遗范畴的古典诗词吟诵,具有传承价值。 为此,本人和张栩月在《陈岳琴张栩月甲午吟诵专辑》中学吟了一首叶嘉莹先生吟诵的《长歌行》,特转发与大家分享。 并致挽联一副: 掬水月在手如梦如幻如教士, 弄花香满衣是真是纯是诗人。 陈岳琴2024年11月27日敬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