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之论需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老子“有无”之论需要澄清的两个问题

                                

李景强

                            (本文刊载于《中国学术研究》杂志2004年第一期)

内容提要:

在老子“有无”之论的阐释和研究中,有些分歧还无法澄清,只能共存共进,但有些分歧明显属于学理上的误解,是可以澄清的。本文认为有必要而且可以澄清的两个问题是:一、老子的“有无相生”说;二、《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句中“无”、“有”或“无名”、“有名”的指称对象问题。澄清这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澄清“无”与“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尤其重要的是,可以为进一步澄清老子和道家的生成理论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界标。

 

主题词:哲学、老子、有无、澄清

 

                  You-Wu of Lao Zi’s Materialism and Taoism

                         Li Jingqiang

The concept of 'You-Wu' put forward by Lao Zi is very importa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but 'You-Wu' of Tao theor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 theory about all matter's existing). Only by clearing up the two different 'You-Wu', can we clarifying what is 'You-Wu arise together' and know what is 'You-Wu' of Tao theory.

 

                                           

 

老子的“有无”之论,有两个层面:一是物论上的有无;二是道论上的有无,用陈鼓应先生的话说,叫做现象界的有无和本体界的有无。(见《老子注译及评介》)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研究和阐释中,这两个层面的“有无”常常被混淆,导致“有无”之论内在含义上的模糊不清和系统上的矛盾,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老子自己就没有说清楚(1)。是老子自己没有说清楚,还是后学者自己没有弄清楚呢?从内涵上说,老子的表述是很明确的,如《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在“道”的层面上界定有无。《十一章》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在物的层面上说明“有无”的价值。不仅如此,《老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章节对“有无”作了具体的描述和说明,如《二章》、《四章》、《六章》、《十一章》、《十四章》、《二十一章》、《二十五章》、《三十二章》、《三十四章》、《四十二章》、《五十一章》、《五十二章》等等。从系统上说,老子即区分了道的有无和物的有无,又给出了概念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应当说老子已经说清楚了,是后世学者自己没有弄清楚。当然,这个“没有弄清楚”,有客观上的原因,如传本问题、断句问题、话语的时代间隔问题,还有老子的诗化表述问题以及宇宙论或本体论自身复杂难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后世学者的解释研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可以发生分歧的空间。但老子的“有无”之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决定着发生分歧的空间有一定的边际。有了这个空间,有些分歧自然可以在没有达成共识以前共存共进;但有了空间的边际,有些分歧则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正误。这个“清楚地分辨”并不意味着只有在完全确认老子“有无”之论的“真”时才能完成,可以先用证伪的方式,把明显背离老子思想体系的观点排除在分歧空间之外,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辨别老子的“有无”之论不是什么,给说清“有无”之论是什么留下一个相对纯粹的领域。笔者认为,在老子的“有无”之论问题上,有两个问题有必要而且可以得到澄清。

 

                                                

 

需要澄清而且可以澄清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子的“有无相生”说。

“有无相生”作为一个命题,在后世学者的阐释中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有无相生”是道论还是物论?二是“有无相生”的含义是什么?

      在第一个问题上,历代学者的阐释分歧不大。清代以前的学者只有陆佃一人明确提出“有无相生”是道论。他说:“有无者以言乎其道,难易者以言乎其德,长短者以言乎其体,高下者以言乎其位,声音者以言乎其交感,前后者以言乎其终始,此势之然也。”(《道德真经集注》卷一注引)河上公、王弼、李约、邵若愚、陈景元、司马光、苏辙、王安石、范应元、吕知常、林希逸等,都把“有无相生”解为物论。严尊在《道德真经指归》中没有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篇,陈景元在《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中所引严尊的解说是:“无以有亡,有以无形。难以易显,易以难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山以谷摧,谷以山倾。------故无无,则无以见有;无有,则无以知无。”如果陈景元所引可信,那么严尊显然也是在物论上解释“有无相生”的。在现代学者中,陈鼓应先生的说法最为明确,也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陈先生说:“有无相生”的“有无”“指现象界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言。这里的‘有’、‘无’和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有’、‘无’同义,而不同于上章(一章)喻本体界之道体的‘无’、‘有’。”(2)可以说“有无相生”是物论而非道论,应当是很清楚的。

  

   分歧较大的是“有无相生”的含义问题,这是需要澄清的重点。

冯友兰先生说:“就万物的发生、成长和归宿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过程;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这就是有无相生,也就是‘有’‘无’的互相转化,可以说它是从无到有,也可以说从‘有’到‘无’。每一个事物都是如此。这样的一个‘有’‘无’相生的过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叫做‘周行’。”(3)张岱年也有类似的解释,他说:“有生于无,无亦生于有。万物莫不复归其根,即莫不归於无。由无而有,亦由有而无。老子认为有无同出于道,道实超乎有无而为有无之所本。”(4)按冯先生和张先生的说法“有无相生”是万物生化的一个过程和原理,这是否合乎老子的思想呢?

     “有无相生”是老子在《二章》中为了证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个命题而提出的根据之一,和“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列为六大根据,这是大多数学者共同的看法。如王弼说:“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明数也。”(《老子道德经注》上篇)邵若愚说:“天下皆知为美之者已,亦效之为美,斯恶宜已。皆知善之者已,亦效为美,斯不善宜已。夫何故?观有无互换之相生,难易事之相成,长短理之相形-------”(《道德真经直解》卷一)范应元说:“此以证上文。美与恶为对,善与不善为对。”(《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卷上)。作为并列的根据,意味着“有无相生”与其他五个根据有同样的意涵,即“有无”和“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一样是相互对待的存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两个相对的概念。用河上公的话说就是:“见有而为无也。”(《老子道德经》卷上)王安石和李息斋说得更明确,王安石说:“有之于无,难之与易,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与后,是皆不免有所对。”(《道德真经集注》卷一注引)李息斋说:“盖天下之物,为有无对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声音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有其一,未有无其二。”(焦竑《老子异》卷一注引)如果说《二章》的说法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在《十一章》中老子就说得非常具体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上的辐条(辐)和轴(毂)是“有”,辐条与辐条之间,轴与轮之间的空隙是“无”,陶器和房屋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辐条和轴的“有”与它们之间空隙的“无”,就没有“车”,这就是“有无相生”。这里的“有无”显然是存在和概念的相互对待问题,而不是生化问题。

      生化问题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问题,是形而上的问题。而存在的相对性和概念的相对性是存在的形式问题,是形而下的问题。前者属于“玄学”范畴,后者属于“名学”范畴。我们从《墨子》关于“有无”的探讨中,可以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墨子。经下》说“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如果可以确定墨子后学在老子之后的话,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无不必待有”就是对老子“有无相生”的反驳。《墨子。经说下》给出的反驳根据是:“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天陷,则无之而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无”有两种:其一,“无”是事实上曾经“有”而现在“无”的存在,这种“无”等于“亡”,如凤鸟(焉)曾经有而现在“亡”。《说文》解“无”字为“亡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给出的界定。“亡”之“无”是曾经存在过,所以这个“无”实际上是“有”。《经下》说:“可,无也,有之而不可去,说在尝然。”《经说下》:“可,无也,已给则当给,不可无也。”“不可无也”就是不能叫做“无”,而应当称为“有”。因为已经有过而现在“无”就是曾经的“有”。其二,“无”是人们认为曾经存在,但事实上不曾存在过的存在,如天陷。这种“无”是绝对的“无”,因为事实上不曾存在过。可见,《墨子》讨论的“有无”问题,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名学问题,和生化问题毫不相关,这和老子的“有无相生”说,是完全一致的。

在清代以前的学者中,只有吕吉甫把“有无相生”解为生化过程和原理(5),其他学者均解为存在与概念的相对性。当然解说的正误,不能以人数的多少为根据。最重要的是,把“有无相生”解作万物生化的过程和原理,会导致老子关于万物生成理论的逻辑矛盾。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这是一个不可逆的生成秩序,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样不能逆推。如果用“有无相生”原理作逆推,就会导致一个很荒诞的结论。另一方面,把“有无相生”看作是万物生化原理,就把“有无相生”变成了一个重大的核心问题。而事实上,老子仅在《二章》中把“有无相生”仅作为一个论证的根据提出,在其他各章中都没有提出和讨论,《十一章》讲车、器、室的“有无”,目的也只是为了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老子》一书的整体上看,我们有理由作出如下的推断:老子认为在物论层面上的“有无相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必要。在物论层面上,老子要提出并且贯彻始终的是“无之以为用”的理论,薛蕙对此有很深刻的见解。他说:“章内虽互举有无而言,顾其旨意,实所以即‘有’,而发明‘无’之为贵也。盖有之为利,人莫不知。而无之为用,则皆忽而不察。故老子借数者而晓之。”(薛蕙《老子集解》上卷)。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有无相生”讲的不是万物生化问题,而是名学问题,其含义是:“有”是实际上的存在,是实;“无”是实际上的不存在,是虚。“相生”是相伴而生,相对而成,是两个相互对待的存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两个相对的概念。

 

 

需要澄清而且可以澄清的第二个问题是《一章》中“无”、“有”或“无名”、“有名”的指称对象问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一直存在着一个断句的分歧,由于各自都有自己的合理的依据,至今难以断言孰是孰非。但无论以“无”、“有”断句,还是以“无名”、“有名”断句,都不影响对指称对象的理解。历代绝大多数学者都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指称对象看作是“道”。但也有学者认为“无名天地之始”的指称对象是“道”,而“有名天地之母”的指称对象是天地。汉代的河上公、宋代的陈景元和现在的朱伯崑先生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

河上公说:“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老子道德经》卷上)

陈景元说:“无名者,指其道而言之也。夫万化未作,无其强名,但妙本之始既降,浑沦之朴将离,则易之太极生两仪也。有名者,指天地而言之也。天施地化,茂养万物,亭之毒之,如母养子,故曰:有名万物之母。”(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卷一)

朱伯崑先生说:“《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无名和有名对称,无名指‘道’,有名指天地。天地乃有形之物中最大者,亦有名之物的代表。”(6

    “有名”指天地的理论根据是“天地生万物”。河上公的说法是“天地含气生万物”;陈景元的说法是:“天施地化,茂养万物”;朱伯崑先生一共给出了六条根据(7),证明天地是万物之母。这样,“有名”指天地的阐释是否成立,关键就在于老子是否有天地生万物的思想,这是证明“有名”指天地的充分必要条件。有这个条件,这个观点就成立,没这个条件,这个观点就不成立,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天地是否能生万物,具体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天地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二是天地和万物的本源问题。

    在天地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老子》一书中只有《一章》、《五章》和《三十九章》有所涉及。《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这两句话中,勉强可以得出天地在先,万物在后的结论。如果按帛书本或高亨对王弼本的考证,这两句当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此,则连这个结论也不存在。《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在这段话中,天地与万物并列,都得于“一”。天地和万物都得于“一”,这就意味着对天地生万物的否定。在天地与万物的关系上,《五章》可以算作是最直接的描述了。《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朱伯崑先生也以此句为证,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以万物为天地所生之物。”(8)“刍狗”是草扎成的狗,是祭祀时用的象征性供品,用过后就丢弃了,《庄子。天运》篇对此有很详尽的解说(9)。老子在这里使用“刍狗”一词,是在反驳周代时流行的天地生万物并且主宰万物的观念,认为万物在天地那里只不过是一个“刍狗”而已,强调天地对万物并没有什么恩德,“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王弼解释“天地不仁”句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老子道德经注》上篇),这是历代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朱伯崑先生的解释正好与老子的观点相反。

在万物的本源问题上,朱伯崑先生引《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作为证据,说:“‘二’指天地二气和阴阳二气,”所以老子“认为从‘道’到万物的形成,经过一连续的过程,道生万物,又经过天地这一环节。”(10)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首先,《四十二章》说的“一、二、三”到底指什么至今仍是一个只能存疑的问题。其次,这句话到底指一个连续的分别相生的过程,还是只在说明从无到有的生化原理,也仍然没有定论。没有定论只能存疑,意味着不能因此否定朱先生的观点,也不能因此肯定朱先生的观点,简言之,《四十二章》不能作为天地是否生万物的确证。

那么,天地是否生万物的确证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在《老子》一书中有关天地万物的本源问题上找到答案。《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11)这是对“道”生天地的论述。《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三十四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六十二章》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这是对“道”生万物的论述。有了上述引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确定这一结论,也就意味着天地生万物不可能是老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确有天地生万物的思想,但主要在易学的系统上流传。易学和老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在本源问题上,《老子》与《易》是分道扬镳的。在生化问题上,道家有一个基本原理,即庄子说的:“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知北游》)阐释道家思想如果违背了这个基本原理,一定是在理解上出了问题。“天地”有形,万物亦有形,有形者生有形,肯定不是老子也不是庄子的思想。《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显然是庄子后学受《易》的影响篡入《庄子》一书中的“异说”,与《庄子》的整体思想相矛盾,不足为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以天地生万物的观念为根据,把“有名”的指称对象解作天地,显然背离了老子的思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无”、“有”或“无名”、“有名”的指称对象都是“道”。至于应当如何断句,“无”、“有”或“无名”、“有名”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则需要另文详述了。

      

       通过上面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老子的“有无相生”是在物论层面上的一个命题,表述的是两种存在的相互关系,并以此消解“有”的价值,强调“无”的价值,这种思想在庄子那里有淋漓尽致的发挥。《一章》中的“无、有”或“无名、有名”的指称对象都是“道”,而不是分指“道”和“天地”。澄清这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澄清“无”、“有”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尤其重要的是,可以为进一步澄清老子和道家的生成理论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界标。

 

       (完)

                                                           2002109第一稿

                                                                                200369第二稿

作者E-mailljq5625@yahoo.com.cn

 

注释:

1)。任继愈先生说:“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这都表明人类认识前进的重要里程碑。由于‘无’有时又不作为空无所有的‘无’来解释,而由混沌不清的意思,因此‘无’既可以给以唯心主义的解释,也包含着以唯物主义解释的可能。------由于老子哲学确有含混的地方,所以后来对老子的理解,有唯物、唯心两大派,向相反的方向分头发挥。”(《中国哲学发展史》第265--26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老子注译及评介》二章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3)《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5)吕吉甫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之谓:有无之相生。”(焦竑《老子异》卷一引)

6)《老庄哲学中有无范畴的再检讨》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集。

7)朱伯崑先生给出的六个根据是:第一,“《庄子。则阳》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因其大而称谓它,则是‘有名’。”  第二,“《老子》四十二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指天地未分的状态,‘二’指天地二气和阴阳二气,‘三’指天地或二气的交合。认为从‘道’到万物的形成,经过一连续的过程,道生万物,又经过天地这一环节。所以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说的有和无乃有名和无名的省语。‘无’指道体无名,‘有’指天地有名。”第三,“在《老子》和先秦文献中,天地和万物非等同概念,如《老子》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是以万物为天地所生之物。”第四,“三十二章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此处,虽未提到万物,但天地所降之甘露,万物同样受其惠。”第五,“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万物’一词,主要指动植物说。如《国语。越语》引范蠡的话说:‘惟地能包万物以为一’,‘生万物,容畜禽兽。’”第六,“《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传。序卦》则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生焉。’天地生万物说,乃古代农业社会较为流 行的一种自然观。”(见《老庄哲学中有无范畴的再检讨》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集。)

8)见注(7)。

9)《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史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贱其首脊,苏者去而爨之而已。”

10)见注(7

11)帛书、范应元本、司马光本作“天地母”。简本、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作“天下母。”本章论“道”而非论“术”,故“天地”胜于“天下”,从帛书改。

(总计:778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