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申世非遗”联盟成立并发表“宣言”

(本站转载)沃华传媒网讯 2008年11月15日,在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周易”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上,北京周易研究会和周易发祥地-河南省安阳周易研究会发起,来自上海、河北、湖北、四川、广东等相关省、市周易研究会和周易学者积极响应,成立了中国“周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发表了《周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

    “宣言”说:《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东方智慧的标志,《周易》“大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周易》对世界文化和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统计,二十世纪60到90年代,世界重大科技成果有14项,其中12项的理论源于《周易》理论。1988年,75位诺贝尔大奖获得者齐聚巴黎,发表了举世震惊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自古以来,世界没有任何一部书能有《周易》这么大的魅力;数千年来,出版有关诠释《周易》方面的书达6000多种,研究《周易》的人更是难以数计,至今其生命力仍很昌盛,不能不说这是世界人类文化史上一大奇迹!

    “宣言”说:21世纪的中国作为大国正在崛起,中华民族精神深层结构得以彰显。“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太极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易大传”; 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来自“易大传”;CL的合金文化,来自“易大传”等。我们从《周易》中学到许多的知识,不仅改变了自我,为他人,也为社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益处。《周易》是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感,大力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和代表产物《周易》,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使人人幸福,家家和谐,推动世界和平进步。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周易》不仅符合其中第4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规定,而且符合联合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周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标准。

    “周易申世非遗联盟”达成一致共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肩负重任。全力守护中华精神家园《周易》的崇高地位,大力普及周易基础知识,不做有害周易形象的事。“周易申世非遗联盟”郑重宣言:在《周易》申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基础上,举全国之力,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奔走呼号,实现我们的一致目标:尽早使《周易》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慰籍我们的祖先!以造福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北京周易研究会秘书长徐坤说:“世界之易学”时代是由欧洲传教士开启的。明末清初时期,以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法国传教士金尼格、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文化典籍,把易学的影响扩大到世界范围。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众多的西方汉学家为传播易学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奠定了易学世界化的坚实基础。《周易》不仅被国人尊称为群经之首,也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的巨著。《周易》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从世界文化祖源出发,中国的《周易》同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同认为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流行世界的“奇书”。《周易》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及阴阳五行和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易经》已经从东方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众经之首”而被西方自然科学界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正说明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传统的东西方人,各自按不同的方式认识改造客观自然、客观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地东西方人士在对待宇宙发展的规律看法上,终于汇合一起,走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阶段上,它很相似太极图上的黑白阴阳鱼,最终交汇在一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