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28日 08:56:06 来源: 京华时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喜爱吟诵视孔子为偶像的张栩月
9岁学生用最古雅的方式读书
出镜人物 张栩月
中关村二小三年级学生
虽然只是一名9岁的小学生,称张栩月“满腹经纶”却并不夸张。她从6年前开始学习国学经典,现在已经能够背下《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经典和四书五经。一年前,张栩月开始学习吟诵,浙江著名楹联家施子江老先生听了她用湖南平江调吟诵《论语·学而第一》后,以“有风吹卷帘,帘卷成罗绮。有水养瓶花,花瓶跃金鲤”的诗句表示赞赏。
妈妈坚持造就小吟诵家
张栩月的国学教育启蒙很早,这主要得益于家长的坚持。她的妈妈陈岳琴说,月月从幼儿园时就跟着她学《三字经》,每天早晨起床,她会和妈妈一起诵读。不过当时效果并不太明显,半年过去,才背下半部《三字经》。
后来陈岳琴发现,女儿在幼儿园不太合群,别的小朋友搬着板凳听老师讲故事时,她不感兴趣,只盯着书架上的小人书看。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把女儿接回了家,请老师在家里专门教月月诵读国学经典,效果显著,半年时间,张栩月即把《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全部背下来。
2008年,出于对国学的热爱和希望将其传播开来的想法,陈岳琴创办了一家国学馆。国学馆的活动,也尽量让女儿参加。
去年夏天,她们在清华举办了诵读《论语》夏令营。其间,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现场吟诵了几章《论语》,吟诵的音韵之美吸引了全体营员,“这是读书吗?像唱歌一样”,张栩月很喜欢,兴致盎然地问。
吟诵是我国最古老的读书方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通过音韵变化让吟诵者快速记忆篇幅浩大的国学经典,而且终生不忘。不过这种读书方式目前只被极少数上过私塾的老先生所掌握,已经濒临失传。
最崇拜的偶像是孔子
去年,张栩月获得第十一届“春蕾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一等奖。当时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学校还没有开始教作文,家长也没辅导过,但她却写出了像模像样的作文并勇夺桂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陈岳琴将其归结为大量“输入”的结果。当时张栩月写的是“我最喜欢的国庆庆典片段”,她不仅将电视台的解说词“三军列阵、铁甲生辉”都用上了,还把背过的经典运用到其中。其中有这样一段:“我们少先队员的方阵过来了!他们手举着鲜花,笑得像灿烂的花朵。他们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好像在说,祖国啊,我们永远热爱您!”这时候,张栩月用了《论语》里面的一句话,“见贤思齐,我要向这些少先队员学习。”
陈岳琴说,女儿最崇拜的偶像是孔子,她经常问妈妈:我现在算不算君子?我什么时候能成为贤人?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圣人?上小学前,全家人去曲阜孔庙。月月虔诚地跪在孔子像前,“亲爱的孔子啊,您是万世师表啊,您教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其中有72位成了贤人。我也要拜您为师,请您收我当学生吧,我做您第3001个学生。”
浸淫在国学经典里的时间越长,张栩月的潜意识里就将吟诵、国学、大师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接棒”的重任。季羡林先生去世后,陈岳琴买了一本季羡林自传,月月看完安静了好几天,叹气说:“又少了一个国学大师。妈妈,以后我来接季羡林爷爷的班吧!”
俨然成为校园小明星
张栩月经常参加演出。在今年4月23日北京电视台举办的“书香北京·世界读书日”中国十年优秀图书排行颁奖晚会上,月月和她的同班同学表演吟诵《论语》八章,作为晚会开场节目。
晚会当天,孩子们穿着汉服在舞台上吟诵《论语》,家长们看呆了:这么美,是我们的节目吗?
现在,班里的孩子们都很羡慕张栩月,特别是她为《孝弟三百千千》吟诵《三字经》录音后,俨然成了校园小明星。“他们班有个小男生,以前比较淘气,现在却跟月月学吟诵呢,说要争当儒雅少年。”陈岳琴笑着说。
支招
学习经典吟诵贵在坚持
张栩月之所以能成为“小吟诵家”,除了吟诵自身的魅力外,归根结底源于家长的坚持。陈岳琴说,她和女儿每天早晨半小时的吟诵是雷打不动的。小孩子兴趣广泛,又缺乏自制力,没有家长的坚持和陪伴,张栩月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每天半小时,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去不容易”,陈岳琴说,如果有心让孩子学习经典吟诵,除了参加国学班、国学馆外,家长要做好“奉陪到底”的准备。(记者贾卉一)
|